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其他小说>大唐极品闲人> 第370章 是非功过

第370章 是非功过(2 / 6)

之师,敢围天子,必以国家仓卒无援。我军张容,令十里幡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云集,望尘而遁矣。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焉。”很显然,太宗当时对敌我情况分析是相当精准的,用其计,云定兴果然解了雁门之围。

杜睿倒是觉得,太宗这招与诸葛亮的运兵战略有雷同之处。在冷兵器时代,这种“空城计”既需要头脑异常清醒,对敌方和己方的实力判断正确,也需要大气魄,有心理上的绝对优势,不然战争最后的结局就会要改写,但是历史证明太宗的决策是正确的。

太宗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不仅聪慧过人,而且在青年时代就显露出了自己的“宿志”,拿后世的话来说,太宗小小年纪就有做国家元首的宏伟志向。

其父李渊在太原为地方长官,人脉资源很广,他就利用这一局面就广交朋友,礼贤下士,当时的“群盗大侠,仰其名,纷纷投奔于他”。也就是这群豪杰,随同太宗出生入死,协力同心,逐一把隋末的地方割据势力剿灭殆尽。

可以说,太宗在青年时代,就在为自己将来能做帝王做好了人才储备的铺垫工作,这是有为之君的远见之处。人们常说:得人才者,得天下。环顾当今之世界,国与国之间、省与省之间的人才争夺,其长远意义不也是如此吗?

太宗对于认准了的事情,就会执著地做下去,原则的方面毫不含糊。太原起兵后,其父在霍邑受挫,粮尽欲退兵太原。太宗据理力争,认为:既然扛举义旗,目的也在于挽救苍生,现在应该进入咸阳,号令天下,哪有刚刚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半途而废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此刻退兵,响应义旗号召组成的大军就会立即解体。退兵太原,显然是自取灭亡之路。

太宗的分析入情入理,可是李渊还是不予采纳,下令大军返回太原。此种情况下,太宗推出绝招,洒泪苦谏高祖李渊。李渊行军帐内传入太宗的阵阵惨凄哭声,召问其故,太宗对答:“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

太宗的话,让李渊醒悟过来,立即撤销了退兵令,决定与宋老生展开决战。结果是反败为胜,斩杀敌军主将宋老生,平定了霍邑城,为唐军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后来平定地方割据势力时,太宗长远见识又一次得到印证。唐建国之初,宋金刚兵锋锐利,连陷许多州县,首都长安受到巨大威胁。这种情况下,李渊与群臣商议,认为:敌人来势凶猛,很难对付,黄河以东的地盘应该放弃,守住潼关以西的地方就可以了。

太宗则上表分析指出:“太原是王业的根基所在,国家的根本,黄河以东的物产富饶,是首都长安的依靠,放弃它们,实在是让人感到愤怒不已!给我几万精兵,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