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其他小说>大唐极品闲人> 第515章 科举

第515章 科举(2 / 8)

"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隋朝灭亡后,高祖定鼎关中,也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然社会上的风气,却并非一朝一夕可变,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人,可以凭借着自己家族的势力,得到额外的擢拔,而贫寒之家出来的才俊,他们的进身之阶依然十分狭窄。

太宗皇帝也想要改变这种格局,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杜睿变法,杜睿变法,其从根本目的上来说,就是埋葬在华夏传承了数千年的世家门阀制度,不单单是杜睿,太宗皇帝也一样看出了世家门阀对国家的危害。

世家门阀相对于对国家的忠诚,他们更为看重的是家族自身的利益,这也是隋王朝何以灭亡的那么迅速的原因。

而要打击世家门阀,单凭土地改革和提高商人的地位,根本无法实现,因为他们的手中还掌握着舆论力量,以及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杜睿想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于是他的变法之中,核心部分,就是对教育以及科举的改革。

杜睿的改革首先改变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考生的来源,以往的科举考试,考生都是由各州举荐,那些在当地势力强大的世家门阀,自然对考试的名额形成了实质上的垄断。

但是科举变法之后,考试的名额也有了明确的规定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考试也分为三.级,即解试、省试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

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