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秦将魂歌> 第二百二十七章 文弱书生(三)

第二百二十七章 文弱书生(三)(1 / 3)

七月,中国古人称为瓜月,这个时候,正是田里的瓜果完全成熟的时候。 诗经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兰秋时节,天气开始渐渐转凉,该预备冬天的厚衣服了。 过了函谷关,蒙恬明显的感觉到,关中西边的微风吹来,透着丝丝凉意。举目望去,绵延开去的关中平原,金黄色的黍麦随风起舞,荡起层层的波涛。 波涛的尽头,茂密的树林郁郁葱葱,不时有倦鸟归林,隐隐约约传来充满喜悦的鸟鸣之声。阡陌的缝隙处,小小的村庄星星点点,劳作了一天的黔首,正唱着秦腔,说着玩笑的荤话,扛着耒耜,向着村里柴扉旁的儿女们连连招手。 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关中之地,最早的天府之国。 在后世,天府之国的名号,专属归给了d平原,可在现在中原人的心中,d平原的丰裕形胜,远远比不上四塞之固的关中平原。 郑国渠全线竣工后,灌溉关中良田超过四万亩,短短几年,关中的黔首们,感受到了这条水渠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粮食年年丰收,没有水旱灾害,再也不用辛苦的灌溉,肩上的活计轻松了许多。 秦人称这条水渠为郑国渠,也得到了官府的正式承认。这个时候的秦人,绝少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对在水利工程上有卓越贡献的工师,并没有视之为奇淫巧技,弃之如敝屣。 “说起来,秦国关中能尽地力之教,还得感谢韩国呢。” 行走在关中的官道上,队伍的速度比关外快了许多,想到即将见到阔别许久的咸阳,蒙恬感到非常高兴,主动与车上的张良搭话。 “哎,就算韩王没有安排郑国入秦,郑国也会找机会西入函谷关的。” 张良眺望着关中平原的祥和景象,怔怔出神,心里的震惊,无以言表。山东之人,常说秦国专以法律为治,不通人情,不施仁德,不可谓不残暴也。 一直以来,张良以为秦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之久也。现在看来,秦人对自己的生活,似乎感到很满意。 映入眼帘的村落,房屋修得整整齐齐,屋舍前栽满了桑树,时而传来小孩的打闹声,间或夹杂着几声犬吠。 好一派温馨的景象。 “郑国大才,韩国太小,韩王没有心志,也没有实力帮助郑国实现心中的水利梦想。若是不想埋没才华,郑国迟早会离开韩国。” 张良苦笑一声,心中充满了苦涩与无奈。自秦国孝公继位以来,帮助秦国改革内政,对外攻伐的杰出人物,大都来自山东六国。他身边的蒙恬,祖上身为齐人,正是活生生的例子。 蒙恬笑他格局太小,心中只有一个韩国,只想到了韩国灭亡的委屈。却不去想想,韩国能跻身七大战国之一,有没有踩在别人的肩膀之上。 张良觉得蒙恬有些强词夺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反驳。当真是屁股决定脑袋,作为胜利的韩国人,不会顾及郑国亡人的眼泪。现在成了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