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都市小说>魏晋干饭人> 第1317章 第二代技术更新

第1317章 第二代技术更新(3 / 5)

新式纺织机是诸传带去的,听说他买了十架纺机和织机,千辛万苦运到蜀地后就让人拆了两架,让工匠照着仿制。

但蜀地的占比也不高,只有一些大户人家和少部分中等收入的人家换上了新的纺织机。

占有率这么小,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推广第二代新的纺织机损失会小很多,更换通用的纺织机成本会降低;

坏处是,第一代都那么难推广,何况第二代呢?

赵含章问:“质量怎么样?纺机和织机贵重,一户人家可能买一台要用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平时只更换纱锭之类的零部件。”

傅庭涵道:“我们连着用了三天,目前没有发现大的问题,但有些地方还需要稍加改进。”      他让人坐下纺纱,然后给赵含章指出有问题的地方,“我们纺线的纤维有四种,除了蚕丝是长纤维外,其余的毛、麻和棉都属于短纤维,我觉得它织出来的线对于蚕丝来说略粗,不利于精美布料的织造,我想从纱锭上入手,可以再做一套可替换的纱锭,当需要细线时,用一套纱锭,需要粗线时,用另一套纱锭。”

赵含章:“一般百姓家中很少有人能够去替换纱锭吧?”

“不错,要换一次纱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普通百姓家可能还不会换,得请工匠上门,又是一笔花销,所以我想做一个可以粗细转换的纱锭,这样一来会节省很多更换的时间和成本。”

赵含章:“做出来了吗?”

傅庭涵:“已经有头绪了。”

一旁的工匠连忙道:“陛下,我等皆认为这种粗细都可的纱锭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民间养蚕的人多集中在豫州、荆州和蜀地,蚕农一般为了省力,就不会再种麻,都是将蚕丝和绸缎卖出去后再转手从别人手中购进麻线或麻布,所以纺机只需做两种就可,一种标明是细线纱锭,一种是粗线纱锭。”

赵含章:“有的人家不仅绸缎要做细线,棉麻也要做细线呢?”

工匠就笑道:“这个问题傅尚书也提过,但我等试验过,这粗线纱锭纺出来的麻线,只要稍加技巧就可以细一半,这个织娘们都会,不然麻布为何分粗细两种呢?”

“傅尚书之所以想琢磨细线纱锭,是因为蚕丝可以做得更细,一些珍贵的绸缎锦需要的线极细,通用的纱锭这才不能满足,可依下臣看,这世上会用这种纺机的人本来就极少,我们工部是要做,却没必要在民间推广。”

赵含章明白了,“细纱锭是有针对性的售卖,用者极少。”

工匠点头。

一旁的傅庭涵欲言又止。

赵含章知道他想说什么。

现在养蚕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豫州、荆州和蜀地一带,但后世他们熟知的养蚕地区是江南。

而现在的江南经济和技术发展都远比不上中原一带,他们的绸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