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其他小说>剑魔志之虎啸山庄篇> 第145章 大朝会

第145章 大朝会(3 / 5)

〕后军功盖世的童贯崛起以后,文臣对于武将轻慢的态度便消失不见了,加之文官为首的高俅以及蔡京与童贯私交甚笃,而且又有恩于蔡京,所以圣上问话后,他第一个回禀,无人有异议。

“启禀圣上,臣认为辽金二国,不论谁输谁赢,日后都将是大宋的心腹大患,所以臣提议,应即日向雁门关大批增兵,一旦北境烽火尘埃落定,咱们就出关北伐,将北患彻底平定!”

之所以管〔燕云十六州〕当时,北宋针对辽国构筑的军事防御体系分为山西北部和华北平原两个部分,在山西北部凭借崇山峻岭之上的内长城据险以守,由此内长城之上的雁门关成为了防御重镇,北宋在此屯集了大量军队;而在华北平原,虽然已经没有有利地形来阻挡辽国的骑兵部队,但是北宋还是想尽了各种办法,来制造有利地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榆塞和沽塞。

首先,榆塞指的是以种植榆树林带来阻挡辽国骑兵的一种防御手段,当时北宋方面沿着两国边界白河沟种植了大量榆树林,慢慢形成了林木茂密的一片森林带,从而限制住了辽国骑兵的战斗力,有利于北宋扬长避短,发挥步兵的作用。其次,沽塞指的是以修筑河网来阻挡辽国骑兵的一种防御手段,华北平原东部靠近大海,本身水资源比较丰沛,当时北方方面在华北平原挖凿了纵横密布的河流,将北方旱地变成了江南水田,同样达到了阻挡辽国骑兵的目的。总之,北宋在华北平原修筑的大量榆塞和沽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为燕云十六州丢失而带来的军事压力,有效阻止了辽国骑兵从华北平原长驱直入地进攻,使自己处于防御地形上的优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辽国方面已经不能像五代十国时期那样屡屡从华北平原突破防线攻入内地,只能围绕内长城上的雁门关来做文章,只要拿下雁门关,辽国骑兵还可以从晋中平原一路南下直抵黄河岸边。

所以童贯提议增兵〔雁门关〕的构思。

这时候平日里好的几乎穿一条裤子的高太尉提出了反对。

“启禀陛下!臣认为童太傅贸然增兵的做法太过激进,一个操作不当,搞不好会使得掐的正热闹的辽金两国方向成见,拧成一股绳,兴兵南侵!”

〔宋徽宗赵佶〕听后眉头一皱,不管是军功盖世的童贯童太傅还是球技顶呱呱的高俅高太尉,他们二人刚刚的意见都很有道理,一时间这个赵画家不知道采纳谁的一见到比较好了,之后他就将询问的对象放在了于前两位分量差不多的蔡京蔡太师身上了。

“蔡爱卿对此有什么看法?说来听听。”

蔡京看了看高俅,又看了看童贯,之后出列道:

“回禀陛下,臣认为童太傅和高太尉所言都有一定的道理,一方面北境狼烟四起,我大宋一举平定北患之机近在眼前,不可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