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抚(3 / 4)

有似大齐这般这样情势复杂的王朝。

·

王咏年幼入宫,被当初的司礼监秉笔刘太监选中,送入仙栖宫,侍奉皇帝的嫡母,已故的庄肃太后。庄肃太后见到他,立刻将他派给当年的太子侧妃,现在的柳贵妃。

后来他才知道,柳贵妃当年生育时伤了身子,在子嗣上极为艰难,唯一的女儿又去世不久。他与贵妃之女生得有几分相似,庄肃太后便使他宽慰贵妃之心。

贵妃常常被他逗笑,连见还是太子的皇帝时,都命他随侍在侧。渐渐地,连皇帝也开始喜欢上他,他便转而侍奉皇帝。

那时候,皇帝还没有儿子,又遵循着“抱孙不抱子”的传统,对女儿们一副严父姿态,可以说将部分对待孩子的慈爱之心挪到了他的身上。

皇帝登基之后,令他去内书堂学习。每每下了学,皇帝都要亲自检查他的课业,有时候还会专门询问教授他的学士,生怕他读书不用心。

晚上皇帝熬夜思虑国事时,他常在旁边研墨,眼睛也盯着那些题本奏本看。有时他心生疑惑,便大着胆子问,皇帝一开始会训斥他几句,后来闲了,就把他叫过来,简略的说上一说。

王咏渐渐的便明白了,大齐走到如今这般境地,从太/祖立国时便可见端倪。

太/祖开国,依仗世家支持,故而同前朝一般,善待世家。

经历了三任帝王的优待之后,老世家盘根错节,姻亲无数,新世家站稳脚跟,蓬勃发展。

他们拥有大齐最好的教育,平民百姓极难得到良师,所以朝廷虽设科举,中举了的却极少有普通百姓。

世家势力大了,心也随之大了,很容易动摇皇帝的统治。那些高门大户出来的文臣,习惯了富贵生活,极少有人做事时切中时弊,忧百姓之所忧。

朝堂风气重文轻武,皇帝想要打仗,提拔武官时,总有一大堆的文臣反对。如若哪个文臣不同于他人,极力支持皇帝,也总会招致别人侧目,受到弹劾。

好在皇帝比先帝强硬许多,才没有出现先帝时期,谁打了胜仗,便会被弹劾到下次再也不敢出头的地步。花了十年时间,大齐这才渐渐的,叫人捕捉到一丝回归昔日强盛的希望。

可这还不够。

他幼时仗着童言无忌,趁皇帝考教他学业之际,提议由皇室直接在州县开办学堂,使百姓能有所学,分薄世家权益。皇帝想了几日,同意了,实施几年以后,果然有了成效。

后来他崭露头角,身担重任,至今也做了不少事情,只是世家视宦官如同蝼蚁,被世家风气所浸染的民间也是如此――

一部分得益于官办学堂,而考中科举的文人,不曾夸奖他半句,反而暗地里骂过他。他支持变法,严格监督政令落实情况,获益的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