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伐清1652> 第九十四章 火器工坊

第九十四章 火器工坊(2 / 4)

导。

工坊的具体管理孙可望自然不会插手,但是火器的生产进度却是他必然操心的问题。

秦王孙可望亲临,工部尚书王应龙陪同,两人的突然巡视,给几个火枪工坊和火炮工坊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之后,孙可望又让王应龙将负责火枪工坊的两个工匠头头都召到了工坊的休息房中。

按照孙可望的要求,王应龙在每一个火器工坊都安排了两个工头,一个是汉人管人事,一个是葡萄牙人管技术,同时还另外付工钱,要求葡萄牙人将澳门那里买来的一些武器制造的书籍翻译成汉字,然后再印刷成册,为之后批量培养工匠做准备。

这倒不是说汉人工匠不会造枪造炮,但能依着葫芦画瓢造出来,和明白里面的科学理论,知道不同火炮的口径比,甚至是模数,进而不断发展火炮技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嗯,这个改进相当不错,把火门前移,放远一些,这样士兵开枪的时候就不用那么担心烟火熏到眼睛了,这在战场上会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孙可望看着手中改进过后的火绳枪,连连点头。“很多火枪手,特别是新兵,开枪的时候都不敢睁开眼,就怕火药炸到自己的眼睛。”

孙可望说罢,又转头看向王应龙,问道:“王尚书,这种改进该赏多少银子?”

王应龙拱手拢袖,微微笑道:“回国主,之前定下来的是赏五十两,已经赏下去了!”

“嗯,按着规矩办就好了!以后这样的改进,一旦证明有效之后,都要落实赏赐和升职,这样咱们的工匠才会有动力去改进武器,咱们的士兵也才能少死一些,多打些胜仗。”孙可望继续鼓励说道

孙可望虽然在技术上提供不了什么帮助,但在管理上,他一个现代人,对于这些四百年前的“古人”,无疑是降维打击了。

虽然说专利制度一时还弄不出来,流水线生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批量培养工匠的学堂也还在筹备,但孙可望所提出的种种措施,诸如创新奖励,计件算薪,分工协作等等,却是实打实地激励了工匠们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了工坊的效率。

要知道,大西军现在对于火枪的需求非常大,不要说按计划中扩军后的编制给二十万野战军全都装备上质量上乘的火枪,便是给其中孙李两军的精锐全部装备上,缺口也在一万支以上。

而传统的制造方法,一支火枪的制造需要一个工匠一个月的时间,耗时长,造价昂贵,财政负担极重。分工之后,则可以招募大量新手,简单培训之后,就能上工,极大缓解了工匠不足,产能不高的问题,还使得火枪的制造成本降低到了二三两银子一支的水平。

“国主,黄波这边前几日也改进了钻枪管的工具,咱们现在钻一支枪管能比以前快五天完工。臣也按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