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伐清1652> 第十四章 保宁城下

第十四章 保宁城下(2 / 4)

落水而死。包括张先轸在内的明灭虏将军王复臣、总兵姚之贞、王继业、杨春普等被清军擒杀,大军更是损失了半数士卒、战象三只、马骡二千三百余匹,就连刘文秀的抚南王金印也被清军缴获了。

正如之前孙征淇所分析的那样,保宁城三面环水,西、南二面临嘉陵江,东面为东河,江河对岸和北面都是连绵不断的山脉,虽然易守难攻,可一旦被敌人包围,也很难形成有效的力量出城反击。

明军占领了城外各山头之后,刘文秀并没有选择最稳妥的方案:利用地利,派重兵扼守保宁东、南、西三面,然后凭借高山地势,宽河巨险,利用火炮鸟铳阻击出城反击的清军,延山放铳,据险围城。而是把主力部署在保宁城北面的山麓之下,企图截断吴三桂大军的后路,围而歼之。

甚至在攻城以前,他还抽调了一部分军队“北塞葭萌关,东塞梁山关”,防止攻克保宁后清军突围窜入陕西。这也导致了原本四面围困,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劣势被进一步放大!

当然,如果不是站在上帝视角,刘文秀志在全歼吴三桂、李国翰、李国英所部清军的战略目标并不能说有错,毕竟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是他忽略了自己手下的这四万大军是什么样的成分,什么样的战斗力,那就是大大的不该了,更不是一个独挡一方的优秀军事统帅该犯的错误。

没错,他本部的人马战斗力强悍,在士气如此高涨的情况下,就算清军出城袭击也难改大局。可问题就在于,这支部队一半以上都是整编不久的云贵南明军,战斗力实在感人。

面对吴三桂这种身先士卒,手下还猛将如云,拼死冲杀的敌人,不说一触即溃吧,但最多也就是二触即溃了!

就拿张先壁本部的数千兵马来说,所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不是他们的战斗意志有多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是因为每一次张先壁都跑得太快了,敌人根本追不上。

这样的军队,除了打得过百姓,还能打得过谁?就这,也敢背水一战?特么的不是找死吗?自己几斤几两心里没点数?

而且,刘文秀改变了三面据险,俯扼清军的态势,使得自己的主力置于保宁城北,清军重兵防守,东、西背水的危境,也违背了兵法上“围师必缺”的原则。

吴三桂等人眼看已经没有退路,投降又是必死,惟有背城一战才可绝处逢生,所以才爆发了令人不得不惊叹的战斗力。

其实,刘文秀的心腹,灭虏将军王复臣在战前也劝说刘文秀集中兵力攻打保宁城的薄弱部,不给清军以可趁之机。可是这一正确意见遭到了刘文秀的断然拒绝,最终导致了保宁战役的惨败。

脑中回忆着刘文秀在历史上的惨败,孙可望一点也不敢耽误,还将刘文秀留在和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