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其他小说>大唐极品闲人> 第656章 大决战(下)

第656章 大决战(下)(3 / 11)

机使用的鼎盛时期,在一次作战中使用百具以上战例已屡见不鲜。但是也就是在这一时代,以火药喷射的火炮开始出现,石炮的时代逐步成为历史。

公元9世纪,中国在世界上首先发明了火药,火药的出现必然导致火药武器的诞生。火药用于军事后,人们把火药做成火药弹,代替石块,由抛石机发射出去,这便是原始的火炮雏形。

这种原始的火药武器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因此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北宋曾公亮等人于1044年编著的军事名著《武经总要》里,就已经记载了多种火药武器和相当复杂的火炮火药的配制方法。

中国宋代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以火药燃烧形成的压力,发射弹丸的管形火铳。据记载,宋代早期的火铳以竹为筒,内装火药弹丸。这种用竹筒做成的火器,在连续发射时容易烧毁,不能长期使用,因而在宋朝后期或元代早期,中国人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这种火器口径较大。发射前从管口装入火药和弹丸,管子的后端装入引线,发射时,用火点燃引线引着火药,火药在管内燃烧产生气压,将弹丸从管口喷射出去。

铳的头部象大碗,用来放置石弹,铳身放火药,并有火眼用以点火。铳尾为筒形空口,两边各有一孔,以便用销钉固定,表明它是装在木架上发射的。

到了明朝,欧洲火炮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郎机铳和红夷炮。佛朗机铳即短管加农炮,约在正德末年,从葡萄牙传入中国,它有一母铳和若干子铳,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铸有准星、照门,可瞄准射击。铳身后有“巨腹”,腹上开有长孔,用以装填子铳。

红夷炮亦称西洋炮,是一种大型火炮,也称为红衣大炮,在万历后期由荷兰传入中国。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到了清朝前期,清政府为适应统一全国及平定三藩叛乱等战争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仿制,大量制造火炮。但是清朝对红夷大炮没有进行过任何技术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火炮的制造工艺远远落后于西方。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两百年前明朝的先进武器红夷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在,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

在火器真正登上历史舞台,火药武器真正派上用场之前,曾经过数个世纪的实验。发展火药的最大难题,就是燃点快、质量均匀和威力强大,此外,设计出合适的火炮也非易事,倘若设计不当即无法开火。由于受到早期的制造技术所困,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