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其他小说>大唐极品闲人> 第648章 诸子

第648章 诸子(3 / 11)

得不为那个万一而担心,要提前做好准备了。

杜睿如今已经四十二岁了,总共生养了三十二个子女,在同僚之中,他的儿女不算最多的,但是在杜构,杜荷那辆个不争气的将莱国公杜如晦这一支折腾的几乎要绝嗣的情况下,杜睿这开枝散叶的功劳倒是真的不小。

子女众多,杜睿也像古往今来所有的为人父母一样,最担心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了,此前杜睿烦扰于国事,无暇顾及,最担心的就是他的子嗣当中出现一两个纨绔子弟,危害民间。

杜睿虽然是一步一步打拼出来,才有了几天的地位,可是他的子女不同,从小就锦衣玉食,享尽了荣华富贵,哪里能体会得到吃苦是个什么滋味。

好在李承乾将他罢黜出了长安,到得杜陵之后,他才总算是有了闲暇,亲自教导众多儿女。

华夏历史悠远,无论是高门大户,还是贫寒之家,一直以来,无一不重视家教的,世人皆教育子女要修身明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到了后世,这种教育方式时常被人诟病,但是却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例如蜀汉丞相诸葛亮,他算是位极人臣的,执掌蜀汉朝政数十载,但是对子嗣的教育工作,却堪称历代的楷模。

诸葛亮一生为国为民,克己奉公,为后人树立了楷模。他教育子女要有远大的志向,五十四岁时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著名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说的就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应该用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静心思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懈怠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暴躁激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龄随着光阴飞逝,志向随着年龄消退,最后精力衰竭学识无成,大多以不能承接先世的志向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吗?那时候再有想法学习哪来得及啊!

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子女的要求,诸葛亮对子女寄予着厚望,他的子女后来都淡泊名利,忠心报国,为国家社稷做出贡献,这正是“宁静”、“致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还有后世寇母教子修身为万民,北宋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讯传达家乡,而此时,寇准的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