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1 / 2)

二军师听着面前少年胡说八道,随口编造出一个“李代桃僵”反立功的陶灿来,当下眼睛都睁得微微大了些。 如此能编会说,亏得他还误以为这厮是老实人,过去当真是瞎了眼。 再听宋宴清编到“陶灿”对七皇子十分敬仰、愿意效力之时,二军师也就是陶灿本人微微抬手,打断对方。 陶灿躬身,郑重道:“多谢。” 宋宴清没回应,只望着他不挪眼,眼中的小心思明显得很。谢完了,然后呢? 陶灿只好对着少年直白道:“从今日后,陶灿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陶先生请起。”宋宴清开心地将人扶起,“往后我们就是携手平定叛军的两大功臣,一定前路广大。” 陶灿面上笑得有点别扭,心里想:你都把我“绑”了,还谈什么广大前路,不就只能走你的路。 但对比起从前种种,宋宴清的确给了他一条广阔之路。 不必再去碰那条走不通的功名路,直接在皇子身边得用,如今圣上情形不好,正是皇子们一展身手的好时候。更别提不追究他行乱之责,还反手送上一桩天大的功劳,这意味着他将白享一份名声。 宋宴清又好奇问:“军师为何执意攻打州府?” 这无疑也是导致事败的种种原因里,陶灿犯的最大的那个过错。 “殿下不必再叫我军师了,军都没了,哪来的军师。”陶灿将原由道来,“一是筹集钱粮,与商以州府许利。二是当时不甚叫族人撞见,心中起了魔障。” “一是许诺的话,军师当真是个信守诺言的真君子啊。”宋宴清感慨一句。 “非也。”陶灿仔细解释,“南地与殿下生长之地不同,近十几年来官商纠缠,商人已非过去之商人,能耐和权力极大。我举一例,殿下可知其厉害。据传不谈进士,举子功名、官员职位可买卖。虽笑说是戏言,可我恰好知道一人便是如此成了举人,可见此确为实情。” 宋宴清震惊:“叹为观止。” 陶灿的一番话,可以说是商人之利已经能影响古代朝堂读书人最重要的晋升之途——科举。科举可是读书人心中的“圣地”,利益相关,也是证道之地,绝对容不得别人“玷污”,更离谱的是南地官场也如此,到这份上,说明烂得够够的。 一时也不可能全部了解清楚,宋宴清解决了心中最大疑惑,摸一下肚皮:“陶先生,兄长们那里还在等我,先一道过去用膳吧。” 陶灿一愣,然后点头:“好。” 他倒要看看,那个穿粉色裹衣的皇子是哪位。七皇子找的那位兄长,也是误了叛军的原因之一。 不过眼下位置陶灿铭记在心,被宋宴清拉着出去用膳时,十分讲究地要走后面。 宋宴清其实是饿了,嫌弃他走得慢,鼓舞对方:“军师,想想你安排我做事时!多自在。” 说完,又拉着陶灿风风火火地去吃饭,那架势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