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2章(2 / 2)

她早就购买了不少书坊,并在里面用上了新式的器械印刷,印刷效率是以往的五倍还多。

现在去印刷报纸,都能供应的起,但在没登上帝位前,她不打算这么干。

舆论这种东西,每个皇帝都是敏感的,市面上的书多起来,还没什么,毕竟重要的书籍,都藏在皇宫里,或者某些家族的私藏。

他们可不会让孤本流传出来,那在市面上流通的,除了经史子集,儒家经典,就剩下话本之流了。

像兵书这种东西,朝廷都不允许外传,一般也只有皇宫和武将手里有。

或许某些文官家中也有,只是他们轻易不会拿出来罢了。

苏叶的书坊印刷效率很高,差点挤兑别的印刷坊没了活路,这不是她想要的。

毕竟许多书坊倒闭,细究起来很容易查到她身上,且为了掌控舆论,她用来掌管印刷和书坊的,是亲自培养出来的人。

也就是说,他们明面上和林墨玉的关系很大。

为了省去麻烦,她只让这些书坊印话本,诗词歌赋等典籍,像《全唐诗》,《李太白诗集》《李太白文集》这样的,变着花样印。

最夸张的有一本,专门是苏轼写的信,给弟弟苏辙的,给好友的。

而另外一本,是他们的回信,最后还有一本,收集了来来回回的信件内容。

就这样重复率高的内容,偏偏卖得极好,因为除了原本的内容,还有解析加大儒们的理解,甚至还有他们就此打嘴仗的内容,看着比话本还有趣。

凭借这种五花八门的点子,她名下的那七家书坊,各个赚得盘满钵满,除了养活了大批落魄的话本写手,更是推出了不少大儒。

这些人有的原本就很出名,有的只在本地出名,有的有实力,却因为安贫乐道,而不为外人所知,有的甚至是家贫。

苏叶请他们写注解写点评,花了大价钱供养的同时,也推出了他们的名气。

一时之间,各地大儒遍地开花,再不是原先一家一姓能占据文坛魁首位置的时候了。

通过引导,苏叶让他们学会了辩证思维,看到上面某位先生的想法,你最先考虑的不是赞同,而是不赞同。

在这种基础下,你能不能提出更好的观点?

有的话,在下一本类似的书籍刊印中,就加入你的观点,甚至你们双方的观点碰撞。

因为不是报纸,对线没有那么激烈,从思考到印刷成册,再售卖出去,经过不短的时间,以至于看不出硝烟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