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章(2 / 2)

,要么是因为水土不服,没有大夫治疗,生病死了。要么死在赴任的路上,因为进县城的路要经过一段极为险峻的环山路,左边是高耸入云的石壁,右边是万丈深渊,而路极为狭窄难走。

县里的人也不需要做什么,只在这位县令路过这一段的时候,突然发出怪声,吓得这位县令脚步打滑,跌落悬崖。

就这么地,一连来了三位县令,全都死了,至此再也没有官员敢来这里上任。

而这个县本就贫瘠,朝廷免了十年的赋税,在流血冲突之后,又免了十年。

不需要交税,也征不上徭役,那有没有县令,其实意义也不大。

于是空了很多年,都没有县令就任,索性寨子里的人乖觉,没有重新拿起劫道的老本行,对朝廷没有威胁,干脆就不管了。

而太后为了惩罚颜查散,直接让他去长魏县赴任。

且不说他有没有命安稳上任,即便活下来了,就凭这个县的情况,也很难做出功绩,那升官就遥遥无期。

地方县官的考核,无非就那几样,税收,人口,文治,治安,长魏县被恩准不用交田税,除此之外,也不可能有商税,毕竟那地方进去都费劲,哪个商人想不开跑去那里经商啊。

税收是指望不上了,至于人口,呵呵,就长魏县那情况,能养得了几个人?

水土都不够,导致的结果就是,几十年下来,人口常年维持在两千上下,说是一个县,其实连江南富庶之地的村都比不了。有些村子因为水草丰茂,聚集大量人口,三四千的大村都有。

然后是文治,这只体现在一个方面,那就是本县出了多少读书人?

这个读书不是认识几个字就可以的,得是考取了功名,比如秀才几人,举人多少,是否有中进士的生源等等。

如果在你的治下,读书人多了不少,哪怕其他方面不出彩,亦是一项大功劳。

可长魏县那地方,认字的都找不出几个来,文治是不用指望了。

最后就是治安了,强盗土匪的后代,常年居住在寨子里,你说治安好?那也得有人信啊。

所以太后此举,相当于直接把颜查散摁死在长魏县了,要么死在那里,要么一辈子不升迁,窝在那里养老,不可谓不毒,却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颜查散不是说想为百姓谋福祉嘛,那就去吧,去长魏县当县令去,看他能做出什么成绩来。

而这个决定,是官家也不能拒绝的,毕竟新科进士除了进翰林院,就是成为地方官,这是正常流程,无论如何都拒绝不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