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朕非汉废帝> 第173章 和朕打擂台的贤良文学们(求订阅)

第173章 和朕打擂台的贤良文学们(求订阅)(1 / 3)

刘贺即位一来,从来没有在朝堂之上,看到如此喧哗的一幕。

他说罢这番话,仍然站着,用那种装出来的懵懂的眼神看着众人。

看起来是不知所措,实际上是在暗中观察众人的反应。

谁会是第一个站出来,和自己唱对台戏的人?

很快,刘贺就注意到了。

霍党们很谨慎,全都看向了霍光,而霍光不知为何,踱步走回了自己的榻上,默默地坐了下来。

似乎在回避,又似乎把刘贺一个人留在殿上等到风雨的洗礼。

这个行为,颇值得玩味。

看来,这风雨注定很大,连霍光也要避其锋芒。

刘贺猜得大差不差,霍光对给孝武皇帝上庙号的事情有想法,但是不敢有行动。

俗称,有贼心,没贼胆。

而赵充国、张安世和刘德等人则神情平静,似乎也没有反对的迹象。

他们是朝堂上的实干家,且不说都有怀念孝武皇帝的想法,纵使是认为孝武皇帝有过错,他们也更看重孝武皇帝为大汉定下的功劳。

更别说,孝武皇帝对他们都有知遇之恩。

在朝堂上,坐立不安,真正如丧考批的,是那一群以贤良文学为名,被察举到朝廷当官,但却又无太多真材实学的“虚官”。

贤良文学是察举制度的一个科目。选拔的是那些“敢于直言,不惧进谏”的人。

董子提出“天人感应”之说,认为各种灾异都是上天对帝王的谴告,一旦有灾异降临,就表明帝王有过,必须要进行自我检讨。

此时,就应该下诏求贤,征求意见,匡正过失。

而求的就是这贤良文学。

历年察举出来的贤良文学出过不少有名的官吏,但是更多的都是一些不能“实干”的经学家。

因为常年埋首故纸堆,所以他们在经学上的造诣很高,却不能实干,只能填充在一些不重要的职位上。

博士、谏大夫、中大夫……是大多数贤良文学的最终归宿。

平日上奏的机会不多,只有在朝中重臣需要引经据典的时候,才会出来应和几声。

在朝堂上属于可多可少的摆设。

因为这些贤良文学不掌握实务,那么就更要维护名义了,如果连此事都不维护了,那么还要他们这些摆设做甚。

刘贺看着那些低头窃窃私语的官员,并没有阻止他们的行为,而是任凭他们议论,任凭他们的想法逐渐发酵。

以逸待劳,刘贺只要等着就是了。

不多时,一个坐在王吉对面的老人站了起来。

王吉是未央卫尉,是九卿的末位,在他前面的是长乐卫尉范明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