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85章 弩机与物理学

第185章 弩机与物理学(2 / 4)

讯,以密码本解之,如同战场旗帜密语一般,与烽燧结合,竟有此用。”

“只是……”房玄龄看着光幕上范例的那些弯弯绕绕的番邦文字也感觉有点挠头:

“若是华夏文字该要如何传达呢?”

李世民已经站起身,不由自主想象着,若是从长安到西域能有此物,该是如何壮景?

杜如晦则似乎看到了一条清楚的脉络,从汉烽燧到唐烽燧,再到这后世通讯塔,以技法和学识不断改进,并让其效用越来越好,这是不是就是后世所说的“科学”的一种?

而这种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改进脉络,让杜如晦想起来了《周易》之语: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随后杜如晦又补上了自己的见解:

“久则复穷,穷则复变,复通,再复久复穷。”

“万古不变之法,唯有变法。”

阎立德相当务实,第一时间注意到的就是望远镜之言语,毕竟送给国子监的透明玻璃就是他拍的板。

而看其小筒形状,阎立德觉得一个清晰的研究方向出现在了眼前。

【李治时期唐军变得不能打的一个体现还在于缺将才。

苏定方,李世勣,刘仁轨,裴行俭,薛仁贵,基本全可以看作是二凤的政治遗产。

这些老将是被李治提拔,但不是李治发掘的。

但如果翻看历史,会发现武举始于李治时期,那自然而然就会有个疑问:

唐代的武举就选不出来个人才吗?

关于这个问题,给李治建议开马禁的魏元忠也骂过,而且他骂的不是武举,骂的是整个科举。

文人选拔,只看辞藻是否华丽,而不考校国家大事,执政举措,选的净是一些夸夸其谈之辈!

武将选拔,只看骑马射箭力气,而不考校军事谋略,行军之法,选的净是一些傻大个儿!

魏元忠说的也没错,翻看一下唐代的武举考核项目,举个例子就是:

吕布去了必能高中,诸葛亮参加成绩平平。

武举考核的有七项,分别是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举重,至少需要五项成绩达到上等才有可能入选。

其中长垛是固定靶,有远中近三靶,每靶都有环数,分别计分。

其他几项看字面意思就懂,军略的考核呢?没有。

因此对于唐代的武举,就连宋朝都能上来嘴唐朝几句。

欧阳修修《新唐书》时对唐武举的评价是:不值一提。

武举的问题李治也应当是明白的,但可能出于种种考虑。

李治褒奖了魏元忠对于科举的建议,然后不采用。

最终还是要到开元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