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62章 谁说儒生讨厌改革

第162章 谁说儒生讨厌改革(1 / 6)

面对徐达的疑问,朱元璋没有说话,而是再次递过来一个方案。

徐达心道,果然已经有了万全的计划。

以陈景恪的布局能力,不可能考虑不到这一点。

那么,就让我看看,他如何摆平文官的。

翻看仔细阅读里面的内容,越看越就是震惊。

即便猜到会有好办法,但也绝对没想到,竟然又是一个不亚于军改的大计划。

不是涨俸禄。

虽然这次俸禄涨的有点多,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当官的没几个是靠俸禄活着的。

俸禄优厚,解决不了贪腐问题,只能让清官的日子好过一点。

所以单纯涨俸,是没办法让百官同意军功爵制的。

因为军功爵制触及到了根本利益问题。

真正让他震惊的,是乡官的设立。

这份方案里规定,大乡乡令为八品下,中乡乡令为正九品,下乡乡令为从九品。

大乡和中乡设主簿一名,比乡令低一品。

一次性增加了一万多朝廷命官的缺口,是对文官集团质的壮大。

再加上涨俸,这个实打实的眼前利益,足以抵消军改带来的争议。

只要朝廷声明,两个改革同时进行。

要么都改,要么都不改。

那么文官集团还会反对军功爵制吗?

不可能。

如果他们敢反对,会被天下读书人戳脊梁骨的。

一万多空缺职务,对天下读书人来说,就是一个致命的诱惑。

谁敢反对谁就是他们不共戴天的仇人。

但仅仅是这些,还不足以让徐达震惊。

他看的更深,想的更多。

单纯的设立乡官制度,对朝廷来说,就已经是一项重大改革了。

可在这里,也只是整个计划的一环。

乡官的设立,让朝廷的手直接伸进了乡村,打击了士绅宗族势力。

改变了皇权不下县的局面。

这项制度还能和军改配合,让军中退下来的老卒,去乡衙门担任职务。

既安置了老卒,又有助于稳定地方治安,还顺带又给了宗族势力一击。

如果这些老卒只是普通的队伍兵,即便分到衙门为吏,也会被乡令压的死死的。

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

可是别忘了,军改以后,很多老卒是带着勋位退伍的。

虽然他们进入乡衙门为吏,还是要听乡令的指挥,但也不至于被压的抬不起头。

又起到了文武相互制衡的作用。

再想到之前的宝钞新政、黄河改道、迁都等等。

陈景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