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科幻小说>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6章 航空动力的问题

第86章 航空动力的问题(2 / 3)

常浩南长长呼出一口浊气。

所以一路上常浩南的思维完全放在了关于航空发动机的事情上面。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对于弯掠叶片的研究之后,常浩南自信能很快解决这个问题,只要负责发动机制造的410厂效率能跟上,就不至于对八三工程的进度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

虽然在重生之初,常浩南就已经意识到单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

但他终究还是低估了压力到来的速度。

而压气机中气流扩压流动导致的流动分离一旦发生,就不再是上述流型所能描述的范围。

当然,这很困难。

他重生前并不是什么逆天大牛,很多东西也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也就是让别人负责构建基本的思路框架,或者至少向他提供充足的理论知识。

既然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附壁流以外的情况,那么在非设计状态下出现流动紊乱或者失控也就几乎是必然现象了。

从这个角度考虑,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改变叶片设计,拉高失速裕度,延缓流动分离的发生。

前面提到过的定常附壁流型终究是有极限的,在这种理论基础下几乎不可能设计出高级压比、高级负荷的压气机。

在大概二十多年前,飞行器外形气动分布的设计思想就从“定常附体流型”跨越到了“定常\/脱体涡混合流型”。

重生之后到目前为止也只带过林示宽他们那几个人。

反映到产品上就是战斗机从二代机进化到三代机的那个阶段。

也就是从“抑制流动分离”变成了“利用流动分离”——

但是对于马上就要进入三代机时代的华夏空军而言,涡喷14终究只能是一个过渡。

典型例子是从牛顿经典力学和麦克斯韦经典电磁学,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系统的能力毫无疑问是强大的,但也存在两个限制,一是积分需求,二是需要自己首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完成基本的思路框架构建之后才能形成项目。

常浩南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飞到了更远的地方。

而设计完成之后还要落实到制造。

因为流动分离这件事情本身就存在两面性。

现行的叶轮机械设计体系中一直沿用着“定常附壁流型”的传统思想。

“能不能把这种思想引入到压气机气动设计里面?”

……

眼前这个改进涡喷14的工作,似乎就是个不错的机会。

而如今在附面层流动这个方面,恰好是刚刚完成“从复杂到简单”的阶段。

科学研究所走的一条普遍道路就是从复杂到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