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页(1 / 2)

我的寄生菌丝研究也是基于这一点,这种奇特东西兼有植物和动物的特性,它的本体细胞信息交换特征外露,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但是你们提供的神经束很神奇,它能放大我要寻找的东西,不但有助于研究,而且我相信,它可以作为人工智能的构造基件。 你问我为什么研究人工智能?很简单,人控制自己的身体靠的也不都是大脑,呼吸,体液流动,各种激素的生产,肌肉记忆等等等等。 靠的还有神经突的本能反射,人工智能就是在机械身体上用来代替神经反射的,说实话,这部分可比大脑复杂多了。” 昆虫的就要简单得多,但是同样的,昆虫的神经运作研究对于人类的研究并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它们的运作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有可能会是相反。 关于矢志田真助提出的,对于生物的控制方式,即使有恶魔犬的例子在前,霍登也是不屑一顾的,他虽然研究人工智能,但是也正是这种研究让他明白,电子信号和生物信号相比,太过简单。 他甚至断言,就是杜恩制药再研究一百年,他们也不可能详细的控制生物兵器的行为,除非生物兵器本身就有不俗的理解力,甚至接近人类。 但是这就又是悖论了——太聪明的生物兵器产生自我意识的状况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这种东西人类怎么可能信得着。 只有那些死板的执行指定命令的机械才是人类工具的首选,所以在北美鹰的南方,智能机器人威胁论是他们抵抗机甲大赛的重要舆论阵地。 因此他强烈的要求,制造脑波传送装置,可以将人类个体和生物兵器——当然最好是人工智能机体——进行思维链接,这种来自生物本能的对接,才是操作生物武器的最佳手段。 而霍登对这个项目之所以这么热忱,是因为他现在也遇到了这个问题。 托机甲大赛的福,很多稀奇古怪的机械技术都被宣扬出来,对于霍登来说,制作一具初级的用来实验的躯体已经不是问题,虽然在诸如表情,协调性,伪装性等方面还有点小问题,但是这都是可以制作出原型机之后,再进行微调的。 人工智能方面,机甲大赛里学习斯塔克集团手法的智能机甲流派也诞生了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作为人工智能领域里顶尖一级的专家,他只要多多观察这些只能模版就能有不错的收获。 但是在意识控制或者说意识转移这一方面,他一点头绪都没有,人机交互界面除了传统的控制面板之外,最好的也是和其他的智能机甲一样,通过语音、微表情、规定动作之类的进行沟通。 这可和他的理想相差太远了——他是想把脑子放到人工机体里的,可是一个脑子能有什么微表情啊?眨眨脑回和脑沟吗? 现在业界普遍的思路是破解人类的脑电波,在机体内加载翻译系统,通过脑电波的变化直接控制人工机体,可是这方面的工作不但是个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