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明朝第一国师> 第166章 及时兑现

第166章 及时兑现(2 / 3)

都没有?”张孚敬表示很诧异。见刘同寿仍然一头雾水,他又提示道:“除夕夜那次……”

“老师,你那天说的是这个意思?”刘同寿眼睛等得溜圆。

那晚张孚敬的确说过,要让刘同寿接他的班,登顶大明朝堂,不过刘同寿理解的是。权力达到巅峰,而不是身份!

半年多以来,对于自己的未来,刘同寿有过诸多设想,神棍、海盗、商人,他都考虑过,就是没想过要入阁。没有进士身份,就算皇帝力挺,也不可能登阁拜相的,那是读书人的专利。

从技术角度上来讲,谋朝篡位的难度,都比入阁低,好歹他有个皇子在,若是运作得法,再加上点运气,未必就不能成事。

而入阁……那不是开玩笑吗?科举那关怎么可能过得去?

张孚敬理所当然的回答道:“是啊,若不能站在文渊阁上,施政变革又从何说起?”

“敢教老师知道,学生这边有个计较……”刘同寿也不隐瞒,把韩应龙等人与他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计划,一股脑的说了出来,“韩兄稳重大气,孙兄冲劲十足,以他们为中坚,同乡关系为纽带,再加上学生的声望,很快就能形成气候的。”

张孚敬点点头,又摇摇头,最后他收起了戏谬的表情,望着刘同寿的眼睛,很认真的说道:“同寿,你想的确实很远,眼光也很不错,可是,老夫必须得说,你想错了。”

“老师指的是……”

“人在官场,首重借势,顺势而为,如水低流,事半功倍;逆势而为,如攀高山,步履维艰。所以,这才有了所谓的同乡、同窗、同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派系,乡党,是最简单,最常见,也最经久不衰的派系形式。”

“能为众多官员所认同,这形式本身自有其优势所在,就算是寻常商贾也知道,出门在外,同乡之间要抱团取暖,换在官场上,就是共同进步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晋党,比起势力庞大的江西、江南诸派,晋党的势力差得不止一筹,可就是因为他们足够团结,所以在朝堂上也能占据一席之地,地位犹在闽、广之上。”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其弊端。搞朝争,乡党是利器,但若是要施政变革,乡党就是最大的阻碍。”

“我大明幅员万里,各地风土人情,皆有不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百姓如此,士人也不例外,以同乡关系为纽带结党,施政时定然会有诸多掣肘,难以就事论事的发挥。比如当年桂子和有鉴于维护运河,靡费巨大,建议进行海运,就遭到了满朝攻讦。说是满朝,实际上,提出反对意见的主力,也无非就是那么些人,为的么,也无非就是私底下那点算计,老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