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明朝第一国师> 第17章 刘同寿的计划

第17章 刘同寿的计划(2 / 4)

子能起到这么大作用呢。”

“因为她是女冠啊。”刘同寿随口回答。

“……”梁萧翻了个白眼,这算是哪门子原因?

其实,这一次刘同寿还真没瞎忽悠,所谓:楚王好细腰,楚人多饿死,皇帝的爱好,往往会引导世间的风潮。

北宋的真宗皇帝喜欢神童,于是民间涌现出了神童无数,三岁作诗,五岁行文,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伤仲永的典故;宋徽宗好大喜功,于是各地出现了祥瑞无数,满朝上下都在歌功颂德,金兵攻入汴梁前的那二十年,被称为盛世……

当今天子喜欢什么?道士呗。

道教是华夏的传统宗教,其构成有点复杂。

它起源于中国原始宇宙观,作为一种宗教,包含了多神论、道家、阴阳家、方士、隐逸诸多理论,又混合了巫祝习俗与民间信仰,粗粗分起来,有养神、服气、饵药、祀祷几般修炼方法,其下之者,复有卜筮、堪舆、点金、星命各术。

佛教中的很多理念,其实都是从道教中摘抄出来的,其历史源远流长,在汉代发展至巅峰,一度成为过治国安邦之道,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在无为而治,讲养生息的治国纲领下实现的。

魏晋时也曾盛行一时,到南北朝时,胡风渐起,外来的佛教大兴,曾一度中落,后来随着唐宋兴替,汉统重兴而再次兴起。

可以说,道教就是华夏文明兴衰的晴雨表。每当胡虏入寇,腥气遮天,佛教就会兴旺起来,道教则反之。

而女冠,又是道教兴衰的晴雨表。

每当道教兴盛的时候,就会有诸多女冠应运而生,其中最出名的,无过于万千宠爱在一身的那位杨贵妃了。

不过宋代而后,随着理学的兴旺,女冠开始没落。

当年朱熹在漳州任知府时,就曾发布过《劝女道还俗榜》,并且以强硬手段推行。后世的士大夫将朱熹奉为圣人,受理学影响极大,再加上蒙元入寇,大力推行佛教,因而,到了明朝,女冠已经变得相当稀少。

开国至今,著名的女冠,也只有永乐年间的焦奉真了。这位女道士历经四朝,深受太祖和成祖的信任,也算是个异数,不过,最终她还是在正统年间遭到了清算,从仙女变成了妖妇。

在焦奉真之后,女冠虽然还存在,但却少现于世,都只在道观中清修。也就是当今登基之后,道家渐有复起之势,女冠才时有现世,但依然局限于京城。

刘同寿打的主意就是借着如此世风,给人一种错觉,让人以为他们来自于京城。

其实嘉靖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