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六十一章 道(五)

第六十一章 道(五)(1 / 3)

“府尹,百人聚会,一人掌厨,能否让百人皆合口乎?”

“不能。”

“正是!若真有这种道,又要实行之,那可就危险啦。士有士的想法,农有农的想法,工有工的想法,商有商的想法。男女老幼想法又各自不同,东西南北百姓又是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想法。这天下间有没有一种道,让所有百姓一点伤害都没有受到,潜移默化,受益之?”

“似乎……”王博文不能回答。

真按照他这个标准,恐怕孔孟之道也不能做到。刚才这小子不是说过吗,儒家长于理论,疏于“政道”。更不要说佛道两家一些虚无飘缈的东西。

“若以自己想法为天下人的准则,会不会使天下人全部受益,并且一致赞成?”

“不会。”

“但是人人皆以为自己想法是对的,就是天下人的准则,那将会如何?”

“这……”

“那将会很乱,实施于学术,将会相互攻喧不止,实施于国家,国家将会争吵不休。再好的国力,也会在这无穷无止的争休中耗尽了最后一丝元气,然后轰然倒地。所以这种道,看似行,还是不行。”

郑朗并没有夸张,眼下的种种争吵,是属于争权夺位的吵闹,比如王钦若,是弄倒了寇准,但寇准弄倒的人同样不少。是上书弄了祥瑞,然而上有所好,下有所和,主要责任还是在宋真宗身上。再看这个人的一生,除了这两件丑事外,其他的也没有什么大恶。但让史书钉在奸臣的铁柱上了。真论危害,他及得上司马光与王安石?有可能欧阳修等人掀起的无穷无尽内争开始,形成的危害都比王钦若大。

可马上他所说的就要开始了。

而且发起的人,一个个皆是史书上赞扬的清流大臣,许多人让后人仰目而视。

有没有坏心?真没有什么坏心,他们是想国家想百姓更好,可这种好心,却办了坏事。

自己阻止不。可不会去做。

嗯,逼到头上了,也不大好说的。

王博文听出来这两种道不同之处了,前者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养“中”,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后者不要求每一个个养中,但实施一套准则,使天下万物受益,然而这个准则同样是不可实现的。

“郑小郎,那你认为什么样的道好呢?”

“小子眼下只想了这两种道,其他的没有来得及想。”倒不是假话,先是将各个儒学回想了一遍,可每一个儒学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每一学派都要细想。因此,只想到了朔学与气学。

王博文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