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节(2 / 4)

读的大学,不是什么野鸡大学,或者是给钱就能上的那种,而是属于排名世界五十强内的名校,赫赫有名。

宋秋竹站在那里,不骄不躁,对自己就读的大学,也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去特意介绍它是名校,或者出了哪一些有名的校友之类的。

大家看宋秋竹的眼光,就有了一些变化。

宋秋竹打开ppt,进入自己的正题。

“如何有效的陪伴孩子,什么样的陪伴,才是高效高质量的陪伴呢?”

宋秋竹一开始,就提出问题。

其中有一点,她说:“为什么有一些宝妈会说,自己全职带孩子了,整天都围着孩子转,都在陪着他,怎么孩子到了三岁多,仍然有分离焦虑,每天一到校门口就哇哇大哭,把着妈妈的大腿不肯进校呢?另一个家长,平常孩子都是老人带的,孩子分开的时候,都能开开心心。有人就说,那是因为自己带的孩子,更粘妈妈一点,所以,分开的时候不舍是很正常的。”

“那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另一个案例,宝妈c也是全职带孩子的,她的孩子就被培养得很好。平常在任何场合都不怯场,落落大方。到了不熟悉的地方,也能很快融入进去。上幼儿园可以说从来没哭过一次,每次都可以很好的跟妈妈分开,笑着充满期待的走进校园。你们看,同样是全职宝妈带出来的孩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其中,是因为陪伴的时间多少的差别吗?不,这是陪伴的质量问题的差别……”

宋秋竹进一步指出,具有分离焦虑的孩子那个宝妈,每天虽然人在孩子的身边,但整天都低头玩手机,对孩子的要求视而不见,每次孩子都要叫她很多遍才能答应。

那个孩子上幼儿园从来没有哭过的,宝妈带孩子从来不看手机。如果有信息要处理,也是处理完了之后,就把手机给收起来。

孩子的每个笑容,每个诉求,她都能及时的回应,如果做不到的时候,她也会告诉孩子,现在她正在忙什么事情,让孩子自己先一边玩着,等妈妈忙完了,就能过来帮他陪他……

宋秋竹提的这些案例,都是带孩子的家长中常见的。

引起了很强烈的共鸣。

台下的家长们都忍不住跟身边的家长讨论起来。

“哎,我家那孩子就是,上幼儿园都一个学期了,每天跟我分开都哭,都哭了一个学期,这个学期才开学,一样的哭……”

大家不禁开始反思,在孩子的身边,就是陪伴吗?

宋秋竹停顿了下,让大家自由的思考深思。

她接着就陪伴的话题,又给出了几点建议。

其实有时高效的半小时陪伴,心无旁笃,都比你一整天在孩子身边,却只顾着拿着手机跟朋友聊天,对孩子不耐烦,嫌她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