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五代十国往事> 第331章 康延孝叛乱

第331章 康延孝叛乱(2 / 3)

、恶狠狠地问道:“郭崇韬死了,我看谁还能罩着你!”

董璋吓得魂不附体,当场赔礼道歉,只求康延孝大人不记小人过,饶自己一条狗命。

康延孝冷冷一笑,“以后给我长点记性,听见没有?”

等大军出发后,李继岌在武连接到诛杀遂州朱令德的密诏,于是忙派董璋前去执行任务,这是前文重要的时间节点,董璋去遂州诛杀朱令德,成为康延孝造反的导火索。

首先,康延孝在得知董璋去遂州杀朱令德时,非常惊骇。他惊骇的不是朱令德死得冤,而是李继岌为什么不派他前去。

展开一幅地图,康延孝的疑虑就会一目了然:李继岌率主力部队在北,遂州在南,而康延孝的殿后部队正好在二者之间。李继岌舍近求远,让身边的董璋而非距离更近的康延孝去执行任务,引起了康延孝的猜疑,“莫非李继岌不信任我?还是说……李存勖不信任我?”

其次,董璋率部途径康延孝的驻地时,没有停留拜谒,而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率领部队以战斗姿势迅速经过康延孝的防区……由此,更加坚定了康延孝的顾虑,看来朝廷是不信任自己的。

实际上,康延孝想的太多了。

李继岌之所以舍近求远,是因为这项任务不光荣、却很艰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更不能提前走漏风声,否则朱令德并会有所准备。命令的传达多一道中转,就多一份泄密的可能,所以李继岌只能减少信息传递的环节,让身边的将领直接去执行,而不是把机密层层转达给康延孝。

董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了赶时间,道理跟上述原因一样,不仅要缩减消息传递的环节,更要缩短执行时间,越快越好,避免夜长梦多。

康延孝误会了,后果却是很严重的。

望着董璋的队伍绝尘而去,康延孝的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于是与手下诸将置酒,借酒消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顿酒是在极其恐怖和诡异的气氛中喝的,郭崇韬、朱友谦的死极大刺激着每一个人,而董璋奉命去遂州的误会更是如同一片乌云,笼罩在康延孝等人的心头,挥之不去。

大家只是唉声叹气地喝闷酒,与往日的把酒言欢不同,这次酒宴上,除了长吁短叹,更无他声。

过了很久,康延孝忽然把酒杯往桌上重重一摔,把诸将吓了一跳,循声望去,但见康延孝脸色涨红,连眼珠都成了红色,血灌瞳仁。

“国家南取大梁、西平巴蜀,全是仰仗郭崇韬的谋略和我的战功;至于形成钳形攻势、牵制后梁主力,则是朱友谦的大功独一份。今天,郭崇韬和朱友谦均无罪而惨遭灭族之祸。等回到洛阳,我康延孝就是下一个。冤枉啊!老天爷啊,难道这就是命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