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五代十国往事> 第311章 岂止十臣

第311章 岂止十臣(2 / 3)

一职,开创了宦官出任节度使的先例,在诸军中挑选了一万两千骁勇善战之精锐,编为左、右龙武军,用作自己的私人武装。“旧将无不人人愤耻”。

2,宋光嗣,宦官,“为人通敏有心计”,最初侍奉普慈公主,随普慈公主下嫁李继崇,后又随公主回成都。王建临死时,要用非从龙功臣来打压许州嫡系,“思择人而未得,乃以光嗣为枢密使”,王建没物色到合适人选,迫不得已才提拔了宋光嗣。

3,王宗弼,王建养子,“养子帮”带头大哥,功勋显著。王建去世后,权势熏天的王宗弼贪污受贿、假公济私,导致上下皆怨。

4,韩昭,“性便佞,善窥迎人意”,当王宗衍“北巡”时,韩昭奏请售卖通、渠、巴、集等数州刺史之职,以供北巡之费用,王宗衍批准。之后与王承休、安重霸内外勾结,鼓动王宗衍驾幸秦州,还对劝谏的蒲禹卿发出死亡威胁。

韩昭因宠累官至礼部尚书兼成都府尹,他才疏学浅,“粗有文章”,竟然还能进入翰林院,文思殿大学士、翰林承旨,半文盲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显然,他也如顾在询一样,需要由林罕等枪手帮忙代笔,混个翰林学士的头衔,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韩昭有个两个外号,“折袜线”、“僧剃发”,意思是他的学问“无有寸长”。

在同光元年(923)10月,韩昭以吏部侍郎判三铨,负责各级官员的选用、考核政绩等工作。不出意外,韩昭广受贿赂,徇私枉法,动作太大、吃相太难看,以至于引发了集体上访。

这些上访者全是有文化、有知识、有气节的国家正式公务员,因此还做了一首诗,讽刺韩昭:

“嘉眉邛蜀,侍郎骨肉;

导江青城,侍郎亲情;

果阆二州,侍郎自留;

巴蓬集壁,侍郎不惜。”

前半句都是地名,后半句则是对吏部侍郎韩昭的冷嘲热讽,指出国家政治资源被他恣意挥霍。

此事震惊朝廷,王宗衍也觉得韩昭做的稍微有一点点过分,于是召韩昭进殿喝茶。韩昭大言不惭,正义凛然地说道:“这些走后门、托关系的人,全是太后、太妃、国舅的亲戚朋友,没有一个是我韩昭的亲戚!”

结果王宗衍默然,无言以对,此时也就不了了之了。

5,欧阳晃,宦官,因嫌自己的房子小,就于夜间故意纵火,把自己所居的军营和旁边数百间房舍全部烧为平地,第二天,他就吩咐工匠在废墟上重建住宅,以这种方法强占百姓数百间房舍。王宗衍对此睁一眼闭一眼,不管不问。

6,徐延琼、徐延珪,大小徐妃的亲兄弟,王宗衍的亲舅舅。王建临终时谆谆告诫,勿使徐氏兄弟典兵,但王建死后,徐延琼挂职京城马步军指挥使,顶替了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