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青铜甲> 第六章 如何说的

第六章 如何说的(2 / 3)

好,掐断赵军主力的粮道也好。总之,赖在太行山上的赵军必然是要出个结局的!

“张成啊!此时大局已定,水到则渠成!吕子再留在前线也就没什么作用,下去执行命令吧!”秦昭王摆手示意张成可以退下了,然后拿去王龁传递回来的作战方案继xù

审视起来。

根据这份由前线总结出来的战术,不失为是一条好计策。就算春暖花开,直接攻山也不容易。面对居高临下的赵军,一夫当关就是指此时说的。硬攻也不是不行,但付出的代价太大。至于说围困又在山上开始修筑壁垒的赵军,貌似难度有点大。

此时只有一想起壁垒这个词,秦昭王就火大。身为一名军人,面对面的冲杀即使战死也无悔。你看看现在!啊!走到哪儿修到哪儿!对了!廉颇是不是建筑工人家庭出身啊!?

至于廉颇的家庭出身,自然是跟建筑搭不上边的。但实践证明,通过这种以逸待劳的战略思维,赵军主力仍然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面对无法施展赵军优异而迅速的机动能力,山区作战利用壁垒进行防御渗透也不失为是一种策略。

别小看这种防御方法,就算秦军列阵丹水河周围仍然无法吃掉他们后方的几处赵军营地。数次组织的大规模攻坚战都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一斑。

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秦军指挥机关的全体同仁,此时都不约而同忽略掉一个致命的问题。明明是与秦军战力旗鼓相当的赵军却频频退守而不主动接战,他们到底在等什么!?假如赵军主帅并不想跟秦军主力决战,那么他留在上党地区壁垒内的军队又意欲何为!?

廉颇始终不战,宁肯独自背负骂名与不解。他其实只为等一个机会,一个可以最终决定赵国未来的机会。他终于还是等到了,随之而来的却是换将的命令。他并不懊恼,更没有怨天尤人。因为当初这么做的时候,就已经准bèi

好去面对无法预料结局的这一切。

而目前唯一让廉颇不放心的就是此次领军大将为谁,若是赵括被赵王夺情便可放心而去。随着带领二十五万联军的接替者的到来,顿时是如释重负。

有意见归有意见,毕竟那是因为工作而不是个人恩怨。抛去这一块,剩下的就是一个长辈一个晚辈。此时一身轻的廉颇也不再象以前那么有压力,说话也就没有大帅的那种口气。

接掌帅印的赵括并不是个小心眼,此时看到满头银发花白胡须的老将军也是心痛不已。单就论起为国尽忠,没有任何人能说出老将军个不是的。即为大义,本就值得后生去尊敬。

老将有老将的优势,单凭经年累月积攒下的经验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个用钱是买不了的,而且还是个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

赵括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在办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