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3 / 4)

家报摊,买了一份报纸,瞪大眼睛不放过任何一行字,仔细搜寻着招聘广告。

方伟坐在路边条椅上,把报纸看了几遍,也没看到有适合自己的工作。

眼看太阳已经偏西,找工作的事,只能等明天再说了。此时,他想起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身上装的一千多块钱,今天必须存到银行,以防被人偷了去。

八十年代,一千多块钱可不是小数,是一家人省吃俭用攒下来的。方伟本不想带这么多钱出来,父母不同意,一直说;“家里紧点儿就过去了,出门在外,没钱寸步难行,什么事情都办不了,多带点儿,有备无患。”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穷家富路’吧。方伟想;如果把保命的钱弄丢,麻烦可就大了。

方伟没有多想,起身询问一个路人,打听清楚银行所在的位置,便急忙赶过去。

存好钱回到旅馆,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总算放下心来,躺在床上很快睡着了。

砰!砰!砰!的敲门声,把方伟惊醒,他从床上坐起来,听了听,是隔壁房间有人用力在敲门,还大声喊着房间里人名。熟悉的乡音,令他心中一喜,急忙下床,走到门外。

隔壁门口站着一个年轻人,方伟过去问道;“是你在敲门,我还以为有人敲我的门。”

“不好意思,我敲门的声音有点大了,把你吵醒了。”他看到方伟刚睡醒的样子说道。

“你是哪里人?”方伟用手揉了揉眼睛,问道。

“本地人。”年轻人回答道。

“听口音不像是本地人。”方伟说道。

“是的。老家是河东人。”年轻人回答道。

“老家话你说的真好。”方伟带有夸奖的口气,说道。

“很小的时候,大概两岁左右,父母由于工作忙,我被送回老家,由奶奶带到八九岁的时候,才回到父母身边”

“听你说话的口音,我们离的不远,哪个县的?”

“柳泉县。”

“我们两个县紧挨着。”

“你是哪个县的?”

“兴平县”

在外地遇到老乡,方伟心里感到高兴。那个年代,流动人口不太多,能在异地碰见老乡,很不容易。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乡和老乡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信任感。

这时,房间的门开了,一个年轻人站在门里,他的个子比较高,大概有一米八左右的样子,黝黑的面孔,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透出干练。

房间里面的人,招呼方伟他们进去,随手摆好凳子,让他们坐下,方伟和他们客气了一番,相互做了介绍。住在隔壁的老乡叫大鹏,来找他的人姓刘,方伟叫他小刘。

三个老乡又是年轻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