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中华第一帝国> 481:为前线尽一份力

481:为前线尽一份力(1 / 4)

战争债券这一名词在未来几十年中在历史的舞台上出现的频率并不低,甚至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各种债券也是应接不暇,而这类债券被统称为国债,主要适用于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资巨大的重大建设项目、以及某些特殊的经济政策,战争筹措资金。

由于国债主要是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作为抵押,因此流动性强,风险小,利率也相对低于其他债券。

但是在现在,债券这种东西还是一个较为神秘的物种,而中华帝国,则是第一个提出这种概念的。

同样的,这也跟中华帝国立国不久,建国初期以三年免税作为大赦天下的国体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中华帝国老老实实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去运作,那么以连年暴涨的税收作为支撑,中央政府是不会陷入财政赤字的尴尬局面的。

尽管中央政府已经撤出了大量的国有工业资本,只相对应的保留了一些机密行业以及龙头行业,在工业支出方面已经相对减小了六成的投入,但是北面的战争却是耗费巨大。

&n〖\中文网

m.top.bsp;各种战备物资,运输渠道,前线将士的战争补助,高昂的抚恤金,加上连年不断的军队扩建,基建,工业,科技等高投入项目,让中央政府在工业支出方面剩下来的钱依旧难以支撑。

而正是因为战争债券这种东西比较新奇,世界对于它的了解还并不透彻,虽然在中华帝国,只要王思锐下一道圣旨,战争债券绝对不会遇到任何的问题,但是他却并不想那样做,至少也要让老百姓知道战争债券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要让他们能够心安理得的去接受,而不是迫于皇帝的命令而不得不接受。

秦玉海是帝国银行中原分行的一名普通职员,工资不高,每月只有二两银子,也就是现在的二元帝国币,虽然一年下来也就二十四块钱的工资,但是在国内,就是这二十四块钱,也足够他一家子一年的生活所需了,而且还可以获得很好。

随着大量的工业投入,许许多多的产品都被工业化生产,而工业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生产效率高,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生产成本的降低,加上国家税收减半,再一次的拉低了工厂的生产成本,虽说十年来薪资没有涨太多,但是相对应的,物价的涨幅也并不高。

而且可以预见,随着一纵一横两条国道的修成通车,物价必然会再次下降,因为运输成本再次降低了。而且帝国政府对于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指导价格,即保证了每一个环节的基本利益,又确保了到了消费者手中之后不会产生绝对的暴利。

虽然这种做法很让一些商人头痛,但是百姓却是很兴奋的,收入高了,物价稳定,这种日子谁不想过?

秦玉海正是土狗的女婿,此次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