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宋朝大官人> 第三百九十二章 长宁节

第三百九十二章 长宁节(1 / 3)

西昆体的确是僵硬,为陈初六所不喜,但那是放在自由创作之时。如果真要拿到祭祀大典这等仪式上来,西昆体当之无愧是一种十分不错的文体。

正如八股文一般,其本身并没有错。八股文作为一种议论文,用来抒发议论,可以做到有时有据,逻辑清晰。但八股文一旦成为生活的全部,那就是冥顽不化了。

事实上,西昆体作为一种官方文体,虽被其他文体冲击了一波又一波,即便宋廷亡后也没能改变其地位。当然,产生了很多变种。

陈初六写西昆体,并不影响其在生活中创作别的诗。他想要以文风之变为自己谋取政治利益,也用不着就和西昆体一刀两断。要物尽其用,一个萝卜一个坑,该用什么文就写什么文。

除了在文体上的选择,陈初六还选择了去拍太后的马屁。朝廷能人很多,肯定也有人看出来了太后是要彰显自己作为“帝王”的权力,但又不能表露得过于明显。

这长宁节献诗,太后就很有可能暗示了冯拯,让他想点办法,在长宁节的时候,享受一些帝王的福利待遇。

能看破这个的,却又不敢写,毕竟天下悠悠之口,不是那么容易能堵起来的。敢写的,这时候却又看不破太后的想法。

陈初六写了一份上去,倒也不是为了名利,只不过他认为,当今太后,是需要巩固一下权位,如此才能安天下。陈初六的优势和自信,是知道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路径,是不可扭转的,或者说难以扭转。

中书省,政事堂。自丁谓离开之后,三张桌子便搬出去了一张,成了一左一右。中间的位置,摆了一盆兰花,立着几个瓶子。

王曾从外头走来,手中拿着的正是陈初六写的几篇诗。他轻轻放在冯拯案上,沉浸于手中公务的冯拯才抬起头来:“孝先,这是?”

“回首相,这是下面拟的长宁节的献诗。”王曾笑着道:“起先嘱咐下面的人拟诗一首,皆不达首相的意。下面的人复选了几首送上来,我看这次可以用了。”

冯拯接过来扫了一眼问道:“有点意思,出自哪个老学士的笔下?”

王曾下笑道:“首相,这可不是出自哪个老学士的笔下,是出自检详房里某人之笔下。”

“哦?”冯拯抬抬眼角:“难道是陈初六?”

“是,正是这小子。”王曾回到:“他第一篇写得平庸,这一篇是叫吏员特送过来的。中书舍人不敢定夺,送到我这里。我本想自己写几首的,没想到这小子却悟透了。”

“唔,不错,这小子的悟性的确非同寻常。”冯拯拈须思考了一阵,有些疑虑:“这几首诗,比较刺手,老夫本想自己来写,骂名赞誉都由我这个老不死的担下,可初六他既然写出来了……”

“首先,哪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