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其他小说>大明惊变> 第54节

第54节(2 / 3)

朱祁钰像

明英宗钱皇后像

明英宗周皇妃像

于谦像

于谦像

附录三 北京智化寺王振石刻像

附录四 于谦《题公中塔图赞》

附录五 朱元璋圣旨

附录六 大明宝钞

附录七 红崖天书

附录八 北京四合院

带花园的四合院布局示意图

后记

——粉身碎骨浑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非常奇特的一个朝代:宦官最为猖獗;党争最为尖锐;皇帝对士大夫的态度最为恶劣;在汉唐宋明四大汉人自主统治的朝代中,明朝灭亡最为迅速。更令人称奇的是,在明朝开国之前的元朝,以及明朝灭亡之后的清朝,均是外来异族政权,明朝刚好夹在两个外族征服者王朝之间。

正因为种种奇特之处,明史历来为后人所重视。而明史中最重大的事件,堪称“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两千余人借贡马为由,向明朝廷邀赏。把持朝政的大宦官王振发现瓦剌虚报人数,因此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原定马价的五分之四作为惩罚。瓦剌便借机制造衅端,于同年七月率大军向明边境骚扰。明军无力抵挡,一败再败。战报传到京师北京后,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率五十万大军亲征,结果被瓦剌两万骑兵击溃,朱祁镇本人于河北怀来土木堡被俘,五十万明军“死伤过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战也因此成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史家通常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由强盛转向衰败的分水岭。土木堡之变后,明廷再也无力对蒙古诸部进行远征。加上政治日趋腐败,此后,将士不敢再战,遭受重创的明军再也没有振作起来。

而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兵锋极健,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局势十分危急。在国家的危难关头,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涌现出了于谦这样的民族英雄,力挽狂澜,扭转了岌岌可危的局面。而后来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位,于谦反而被杀,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事件,令人格外嘘唏感慨。

本书讲述的即是这一段历史。选取了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发生的大背景,以人物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这两次著名事变发生的前因后果,从而折射出明朝由盛转衰的演变。在时间跨度上,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英宗、景帝两朝,自明朝建国,一直到明朝中期,凡与两次事变相关的边防、军事、政治、人物,均有所涉及。对明朝一些有特点的现象,如宦官、廷杖等,还用了专门的篇幅来讲述,力求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再现这一段令人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