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明元辅> 第281章 朝归倭附(十二)前车之覆

第281章 朝归倭附(十二)前车之覆(2 / 5)

宣宁可冒着欺君之罪,也要将下西洋相关文案一把火烧了。等你想明白这些,自然就明白本阁部的意思。”

刘忠宣就是刘大夏,是弘治年间的兵部尚书,他深受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

武宗即位后,刘大夏屡疏请辞,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专权时,被罚戍肃州。正德五年,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正德十一年,刘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被朝廷追赠太保,谥号“忠宣”——忠字打头,算是有明一朝颇高的美谥了。

“下西洋?”刘平心中一动,眼珠子开始转动起来。高务实瞥了他一眼,心中暗暗叹息,也不知道刘平能不能想明白其中道理,不过想必朱翊钧应该是能明白的吧?

后世?提起郑和下西洋,往往与“四海宾服”和“厚往薄来”联系起来,这次历时三十多年的远洋航?壮举是古代世界航海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久、船只和船员最多的大海洋航?,将大明的政治威望和影响力辐射到西太平洋、印度洋乃??洲东部地区,的确值得后人称颂。

然而,以众多朝廷官员为代表的反对派始终坚持认为下西洋“劳民伤财”,是?不敷出的政绩?程和面??程。几经周折,下西洋?动终于在明宣宗时期彻底终结。

可是,郑和下西洋真的是只讲政治利益不讲经济利益的举动,真的是因为?不敷出带来了巨额经济损失才被终?的吗?

当然不是,如果仔细审视郑和下西洋前后大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那么一定不难发现,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经济收益——特别是经济溢出效应其实远?于经济支出,不仅不亏,反而获利巨大。

那为什么还被坚决叫停了呢?很简单,下西洋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偏偏大明国内的利益集团对这笔利益的分配严重不平衡,再加上下西洋的贸易模式背离经济规律,这才使得下西洋本身成为难以为继的“弊政”,并最终被彻底摒弃。

一边说“获利巨大”,一边又说“难以为继”,这不是高务实精分了,而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即位之初,朱棣就下令由?腹太监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其目的是显?易见的,这?点在《明史中体现得?分明显,“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从《明史的分析来看,郑和受命组建船队下西洋,主要有两个原因:

?是由于自?得位不正,在冒险攻取南京夺取帝位后,建文帝却不知所踪,朱棣??并不踏实,派人大江南北明察暗访之余,担?建文帝流亡海外。毕竟在当时东南亚地区有不少华人经商居住,因此,打算派?腹郑和下西洋,以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