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明元辅> 第279章 平倭(一)

第279章 平倭(一)(2 / 5)

重炮。

轻炮即三号炮和四号炮,其中三号炮由于陆海皆通,实际上更受欢迎,它在海上作为舰炮时只需要三至四名炮手,在陆上时也只需要六到七人,某些时候运输方便则五人也能凑合操作;

四号炮因为过轻,在海上作用不大,京华自己是不装备的,但明军一些近海水军的小船还是有不少配备。至于陆军方面,这种炮虽然携带方便,但威力相对有限,或许是因为铁血男儿都喜欢大而猛,因此陆军更喜欢既不算太重、威力又更大的三号炮,四号炮则大多用给了骑兵配合使用。

毕竟对于骑兵而言,炮这玩意儿一般也没工夫用,偶尔用一用的前提首先是不要太影响自己的行军速度,因此四号炮对他们而言只能算是个“虽非必要,携之无损”的辅助兵器。

这一次明军车营炮兵众多,即便带了这么多火炮,实际上还是有“多余人手”,不过没关系,明军还有不少偏厢车等战车,是用于炮兵阵地保护乃至于全军大营保护的,因此并不嫌多。

朝鲜王李昖终于等来了大明的大军,虽然人数比“百万大军”远远不及,但大家其实都知道所谓“百万大军”只是个号称,大明虽然真的有,但不可能都派来朝鲜——来了你也养不活啊!

李如松可不止是辽东总兵官,他还是“宁远伯应袭”,由于大明爵位极其尊贵,因此李昖不敢怠慢,亲自迎接李如松到来。

一见是朝鲜王亲自迎接,李如松比较满意,谢道:“本帅深知殿下焦虑,特率雄兵助殿下收复失地。宋经略尚未入朝,但已指示本帅可见机行事。”李昖连声称谢。

李如松不喜欢寒暄客套耽误正事,随后立刻便问可联合参战的朝鲜军还有多少。听到伊斗寿回答仅有八千之后,李如松虽然诧异于二十万朝鲜军怎么就剩这点家当了,但也没多说什么风凉话,而是略一思索便表示这八千人可在祖承训麾下协同参战。

伊斗寿建议道:“提督,朝鲜军自有编制,若贸然加入上国大军,编制必会混乱,还是两军配合作战为好。”

李如松一如既往地直接,当即反问道:“朝鲜编入我军协同作战是否让诸位感到伤及自尊?”

伊斗寿答道:“并非如此,值此危局怎会计较自尊,只是突然改变编制,难免有所混乱。”李如松摇头表示不能认可,坚称只需听从指挥便不会混乱。朝鲜王李昖一贯是“事大党”风格(即一切以宗主国马首是瞻之意),连忙令众臣不必坚持,然后李昖再行谢过大明施以援手之后,便请李如松等众将歇息。

李如松走后,伊斗寿与郑澈为编制一事再请李昖三思,李昖颇为不满地道:“为何众卿坚持独立作战,统一号令岂不更加利于战事?”

伊斗寿解释道:“我军数量虽远少于明军,但首先必须关系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