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明元辅> 第276章 伐元(廿五)背后的箭

第276章 伐元(廿五)背后的箭(2 / 5)

这些报刊当然不是真这么幼稚,这么做只是因为他们背后的资本集团就是海贸同盟,甚至就是京华本身。所谓屁股决定脑袋,那当然是能吹一定要吹,不能吹创造条件也要吹。

这样一来,寻常京师百姓不知其中原委,真以为塞北形势一片大好。尤其是当他们听说辽东军萧如薰部甚至无需参与追击,而是返回了察罕浩特驻防之后,更是引得不少京师民众在家门口放起了鞭炮以示庆祝。

这样的情况也被东厂报告给了宫里的皇帝陛下,朱翊钧听说后倒很沉着,不喜不忧地想了想,道:“虽未全胜,毕竟攻占察罕浩特确系事实,百姓欢庆也在情理之中,朕不必干涉。”

皇帝有这样的态度并不奇怪,毕竟这场仗本就是他中兴大明理念下的产物,现在虽然这场仗远远谈不上打完,但民众支持总比反对好得多。毕竟,这在无形中也是为他增添威望,他没有理由反对庆祝。

然而心学派方面对此就很紧张了,漕军暴动这么大的事,居然都没让皇帝停止支持高务实的伐元之战,更别提将他召回,这显然不符合心学派的利益。如今京师百姓又被报刊忽悠得以为胜利在望,这就无形中给所有人定格了一个思维框架。

什么思维框架?这框架就是:大明伐元马上就要大获全胜了,谁在这个时候唱反调,那一定是卖国贼。

这显然令心学派官员都有些难堪,因为自从漕军暴动以来,在朝廷里鼓吹“攘外必先安内”的官员几乎都是心学派的人。这些人一直主张应该把伐元之事暂且按下,先把东南的漕军暴动和西南的播州之乱平定下来,等内部无事再去灭元不迟,此所谓“处中国而治万邦”是也。

然而京师百姓现在这样一搞,心学派方面就很被动了。原本他们这些所谓“道德实学”派的官员之所以能在朝廷立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不小的舆论支持——甭管这些舆论是怎么来的,反正是有的。

可是事到如今,京师百姓都相信了伐元之战胜利在望,谁在这时候跳出来反对,让覆灭残元功亏一篑,那必然成为大明的罪人、天下的罪人,走到哪儿都得被人戳脊梁骨,这就太糟糕了。

至于说现在这个战局到底算不算“胜利在望”,心学派的衮衮诸公偏偏没几个懂军事的,内部反而出现了一些争执。

一部分官员认为此战获胜已经板上钉钉,与其现在跳出来反对继续进攻,还不如接受这一现实,想想看如何在接下来的交锋中避免遭到得势的实学派强力打压。

另一部分官员则坚持认为现在的战局根本算不上什么胜利在望,高务实现在虽然看似占据了整个察哈尔部广大草原,但只要察哈尔人和察哈尔大军没有多少损失,他们仍然可能在任何时间卷土重来。

这些官员之中甚至有人认为,眼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