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明元辅> 第259章 火中取栗(十四)新三崎城

第259章 火中取栗(十四)新三崎城(2 / 5)

几日,先派人联络了三崎城方面,待“铺路”完毕,他才抱病启程,于四日后抵达三崎城外。

虽然病重,但自他进入三浦半岛以后,他就仔细观察了海贸同盟对三崎城城防的经营。半生戎马的秀长发现,三崎城除了本城之外,还拥有北面两道陆上城防体系。

第一道在镰仓东南的大楠山附近,海贸同盟依山临海修建了两处“城池”,背靠背封锁三浦半岛,一城向西面对相模湾,一城向东面对江户湾。

说这是两处是城池,那其实只是日本人眼里是城池,其实在京华而言只是中型棱堡,互为犄角的建在半岛连接部中间的山区。

这道防线最早是黄芷汀提议建设的,由于关东分舰队带来了京华基建的专业人士,修建两处中型棱堡不费多少工夫,人力方面仗着日本人工便宜,也没花多少钱。真正费钱的反倒是京华从大明本土给三崎城方面送来的那些铁棍(弱化版的钢筋)和水泥。

秀长继续向南进发,到了油壶(地名)附近又看见了第二道防线。这里是南下进入三崎城最近也最窄的地区,东西宽度只有五里余(2.7千米),海贸同盟完美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在这道防线上采用极有“唐国”风采的手段,兴修了一道“长城”。

这道“长城”实际上是一道戚继光式的炮堡长墙,每隔两百米即设一处炮台,炮台上有固定炮座三处,分成三个面向:前方、左前方、右前方。实际上,这种设置和棱堡的火力设置思想类似,就是即可以对远处的正前方开炮,临近城墙时又能形成交叉火力。

除此之外,“长城”的城墙上方均设计火力口,也就是火枪手使用的城垛。这样一来既可以居高临下形成强大的火力压制,又可以执行传统的守城策略,如倾倒滚木礌石、火油金汁等,可谓是只要有人守城,基本万无一失。

海贸同盟租借三崎城还只有三个多月时间,这道长城居然就已经几乎修建完毕,这样的财力让丰臣秀长极其震惊。虽然城墙的高度似乎没有传说中“唐国万里长城”那么高大(万里长城平均高度7.8米,个别部分高达14米),但也有两丈多高。

对于日本人而言,这完全是巨城的标准——小田原城的城墙高度也没超过这里!

倒抽一口凉气的丰臣秀长这次总算明白兄长为何如此慎重了,这北洋海贸同盟的的确确是富可敌国,以他们这样的可怕的实力,恐怕一年就能建一个小田原坚城。

怀着莫可名状的担忧,丰臣秀长在京华陆战队的放行下过了油壶关,正式进入到理论上的三崎城外城范围,不多时便抵达三崎的城下町——其实这就是明人眼里的三崎城。

在十六世纪的日本,多数战国大名配合其领国的统一,伴随著兵农分离政策的推行,领主下面的直属武士团与商工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