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明元辅> 第259章 火中取栗(十三)攻心

第259章 火中取栗(十三)攻心(2 / 5)

‘圆’也就出现了。

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无非就是中原一带,也就是今天以河南为中心的一圈。华夏这个圆是如何不断扩大的呢?其实华夏的边缘有两次重大调整。

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性的调整是吴、越、楚、秦的加入;第二次是在汉代,华夏边缘被拓展到古代中国的极限。

我先说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边缘的第一次重大调整。吴、越位于中原的东南方,楚在南方,秦在西方,这些地域原本不属于最早的‘华夏’,如何能加入华夏、为何加入了华夏呢?这就要说到一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塑造‘历史记忆’。具体来说,就是寻找一个‘华夏祖先传说’。

比如吴国,它为了加入华夏大家庭,杜撰了‘太伯奔吴’的传说。这个故事大致内容是,周人先祖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小儿子季历。周太王发现,小儿子季历之子姬昌聪明早慧,太王十分喜爱,想传位给姬昌。但根据传统,应该是长子太伯继位。

太伯得知此事后,和二弟仲雍借着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一带。太伯断发文身,以示与华夏断绝,此后自创基业,建立了吴国——你看,这个传说一出,‘我吴国’就成了根红苗正的‘华夏族裔’了,这种办法就是塑造历史记忆。

吴国那么想加入华夏大家庭,是因为面对现实的威胁,那就是与自己国土接壤的楚国。楚国在中原这些诸侯国看来,一直以来就是‘南蛮之地’,所以吴国觉得如果自己能加入华夏,那就是有了帮手啊。

在吴楚战争中,吴国打败了楚国,并北上与中原诸侯们的老大哥晋国国君会盟。这是吴国的高光时刻,也是亡国的导火索——越国趁着吴王夫差北上,迅速包围了吴国国都,并灭了吴国。但是很有意思的是,紧接着越王夫差也北上会盟去了。

会盟的意义何在啊?真是吴、越两国认为自己厉害了,能称霸诸侯,当华夏的‘长子’吗?显然不是,他们只是希望北方的‘华夏同盟’认可他们成为新成员。而自此吴越大地,也就正式加入了华夏大家庭。

和吴国一样,越国自称是夏王子少康的后代,西北的秦国与南方楚国,其王室都自称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塑造这些历史,并不是他们吃饱了闲得慌,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加入华夏大家庭——毕竟搁谁也不想被称为蛮夷之地,对吧?

在西周时,还只是给周王室养马的秦国,最终统一的六国,华夏文明第一次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实体。但是很可惜,秦朝亡得太快,没能继续为华夏开疆扩土。而这个历史重任,也就交到了继承秦朝的汉朝手里。

汉朝是古代华夏边缘的第二次重大调整。直到宋朝,乃至我朝(高务实这里指明朝)时期,古代中国人对华夏的想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