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秦之开局成为白起后人> 第一百八十五章 背负的重任

第一百八十五章 背负的重任(2 / 3)

火中拼出来的,然行义兵之法,则麾下之人爵位难得寸进。

如此一来,秦国近百年来积累起的底蕴虽不至于毁于一旦,但却必然遭受损失,嬴政得把握其中得失。

一时间,两人无言,此刻俩人皆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思考着此事的利弊、取舍;嬴政作为秦王思考着其对于秦国的全局影响,白泽作为秦军中层将领思考着其对于麾下将领及其余士卒的影响。

偶尔微风拂过,还带着些热浪,如今的新郑确实是有些燥热,令人颇为烦躁。

“我支持行义兵之法,此与于六国一统大有裨益。”白泽语气坚决。

“可行。”同时也响起嬴政简洁有力的话语。

沉默了许久的两人终于是给出了结果。

双方闻言更是相视一笑,两人结果一致,倒是未有分歧。

若按如今秦军斩首记功规矩行事,届时一统六国阻力恐怕如那山岳一般,大屠杀加剧了六国对秦国的恐惧,六国与攻伐,每次皆是死伤惨重,如今秦国被其余六国视为恶鬼一般,若真到了统一之战恐怕六国会拼命抵抗。

文信侯提出此举恐怕也是为秦国扫灭六国减少些阻力,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虎狼秦军化为仁义之师必然有利于减小大一统的巨大阻力。

仁义二字看似寥寥数笔,但其却不亚于百万雄师,有时候笔锋之利远甚与兵锋之利。

正所谓,人言可谓,语言并不杀人,但却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门武器,赵国毛遂,秦国上卿姚贾等人纵横七国便是凭的是一张利口,这等人甚至能够主导一场小规模战争,可见语言的力量。

若秦军行仁义之举,或许可借天下人的悠悠众口改观秦人面貌。

“《吕氏春秋》曾有言,‘克其国,不及其民’、‘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嬴政言语中也是有些佩服之意,只是吕不韦挡了他的路。

“吕不韦于秦有大功,可惜”白泽言语间有些可惜,也有些英雄惜英雄之感,吕不韦功大于过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其犯了一些臣子绝不该犯的错误。

不得不说,《吕氏春秋》中不少学说指明了秦国接下来的道路,或许,以其治国倒不失为一件幸事。

若秦军不乱杀人、不扰民使得天下人不惧秦人统治,或许有一天真能成那万世之基业。

“泽弟,既然决定推行其律法,又要削弱文信侯势力,那其中必是需要诸多谋划,那我俩得好好议一议了。”

“朝中那些将军能够横扫天下,但是论政治手段,他们恐怕不是文信侯的对手,所以政哥,你暗中还得支援那些将军,特别是王翦将军,既然选定其成为下一代秦军执旗之人,你尽量向其倾斜,而蒙家如今正好有一人驻扎于边关武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