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1627崛起南海> 第四百七十一章 获释

第四百七十一章 获释(2 / 4)

当然李清扬心中的确也不乏虚与委蛇的心态,既然海汉人愿意给自己一个长期在三亚居住的机会,并且还表示经过一段考察期之后就可以给予足够的行动自由,那么自己就借此机会来完成对海汉的查探工作,再想办法将真实的海汉状况写成报告传回南京去,也算是将功补过了。至于南京方面到时候会对海汉采取什么措施,究竟会建议朝廷发兵,还是会继续坐视海汉日益壮大,那就不是他李清扬能够左右得了的事情了。

不过颜楚杰也说了,关于他李清扬是否能够重获自由,最终还得由海汉执委会讨论决定。据李清扬所掌握的消息,海汉执委会里一共有九名像颜楚杰这样,被称作“执委委员”的主事人,海汉治下几乎所有大事都是由这个执委会的执委们共同商议作出决定reads;。李清扬对这种制度其实也不算陌生,因为这跟大明权力中枢所施行的内阁制度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明朝内阁自建文四年起,到崇祯十七年终止,在两百多年的时间中充当着国家决策机构的角‘色’。建文帝成立内阁之后,就把宰相的决策权拿回自己手里,而议政的权力则是‘交’给了内阁,行政的权力‘交’给了六部,地方上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的三司直接对六部负责。

最初内阁大学士只具备了顾问的身份,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只有皇帝才有最终的决策权,而内阁此时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力机构。但从明仁宗、宣宗时期开始,内阁大学士的地位日益提升,而权力也随之水涨船高,成为了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当时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都是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交’给皇帝过目之后送到内阁,所有的处理意见由内阁拟定,皇帝批准,最后再校对下发到地方官府。

到了明世宗年间,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之后,这内阁就完全化身为宰相,地位已经上升到六部之上。而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担当内阁首辅的时候,其职能和地位几乎已经非常接近现代国家政权中首相的地位。

在没有听说过海汉执委会的这套执政体系之前,李清扬也和众多的大明国民一样,认为皇权加上内阁体制就是天下最好的执政体系,但对海汉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之后,李清扬突然发现看似完美的大明内阁制度其实也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隐患。

大明内阁并没有获得过法定的行政权威地位,这两百多年下来,没有一个皇帝敢于违反祖制,把管理天下的大权正式‘交’给内阁体系,内阁从始至终都名不正言不顺,并没有在法理上成为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这导致了内阁与司礼监、六部乃至皇权之间都存在着诸多的利益冲突,而内阁在法理上又并不具备压制其他行政机构的权力,毕竟从名义上说,内阁仅仅也只是皇帝的‘私’人幕僚机构而已。

上有皇权,下有六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