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其他小说>大唐极品闲人> 第562章 不同意

第562章 不同意(2 / 10)

桢他们两个选一个留在这里,他们都是学武的哥哥,如果当真要为国效力的话,他们最为哥哥更是责无旁贷!哪怕是将学理换来都行!就是不能将学武留下!”

杜学义和杜学桢是宝钗为杜睿生的儿子,在杜睿的子嗣当中排行第二和第三,两个人是双生子,和杜学武同岁,至于杜学理,则是宝钗为杜睿生下的第二十一子,如今不过九岁的年纪,也是最小的一个儿子。

杜睿看着宝钗道:“宝钗!你方才说学武还小,难道学义他们就不小了吗?而且学义和学桢两个根本就不是出仕的料,他们的志向在书法和绘画上,而且天分极高,将来必成大家,你将他们带来这里,那是害了他们!至于学理,他不过九岁,能做什么大事!”

杜学义和杜学桢在杜睿的众多子嗣当中,是最为另类的两个,对功名利禄完全不上心,按理说,他们虽然是滕妻所生,可是毕竟是杜睿的次子和三子,身上也有当年太宗皇帝蒙荫的爵位,可是对国家大事,功名利禄却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反倒是对书法和绘画极为感兴趣,杜睿也就投其所好,细心调教,如今兄弟两个在书法和绘画上虽然还尚显稚嫩,但是已经隐隐有大家风范了。

父母总是期望儿女能成才,有所作为的,杜睿自然也是一样,他记得前世曾看过明代作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其中有一段话一一种田不熟不如荒,养儿不孝不如无。

清代林则徐还曾提出了让儿孙自强自立,不能有所依赖的主张。他写了训子对联曰:“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损其过。”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训子联”最感人肺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这首绝笔联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岳母给岳飞刺背上刺:“精忠报国”相映成辉。

清代诗人蒋心余有教子联曰:“宝贵无常,尔小子勿忘贫贱;圣贤可学,我清门但读读书。”他将这幅对联挂在祖宗牌两旁,要子孙孙永远记取不忘。

后世的教育家陶行知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他常劝孩子要少年勤奋学习,莫误好时光。他写了一首训子联曰:“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蹉跎悔歧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这些情真意切的教子对联,底蕴厚重韵味长,或提导为人处事,或勉励勤奋求学,或促其养德积善,皆给后人树立了典范。少年儿童天真自然,犹如一张白纸,染于黑则黑,染于红则红。这话值得人们认真深思和细细品味。

对自己的子女,杜睿同样寄予厚望,平日里的家教也极为严格,毕竟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古往今来的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