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同志,你的成分太复杂了> 第九章 年产24吨的制药厂

第九章 年产24吨的制药厂(2 / 5)

这也是副总指挥安排本次体检的原因之一。

由于医学技术的限制,民国时期血液、尿液等化验检查的普及率很低。

如果不是总部医院教授级别的医生够多,给太原周边团级以上的指挥员体检,绝对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上述一连串问题让黄河意识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八路军的医疗水平和治疗标准,逐渐朝着欧洲老牌军事强国靠拢。

好事,大好事!

得到所有问题的答案后,医生从身旁的桌子上拿起体检单开始记录。

就在这时,对方突然抬头看了一眼黄河的脸,紧接着又急忙翻出档案认真比对。他的表情变化十分明显,眼瞅着从最初的疲惫转换成了满脸的惊喜。

“黄局长!我的天啊!没想到您居然回到了山西。”

“都怪我忙傻了,刚刚居然没注意到是您。快坐快坐,我现在就去给刘院长打电话,让主任们赶紧过来。”

“您有什么需求就给我说,千万不要跟我们客气!”

虽然黄河没有直接投身于八路军医疗体系的建立,但他的间接贡献毋庸置疑,在全军内绝对可以排到前三十名。

毕竟每月一吨的各类药品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在光头断了军饷和各种物资配给的现在显得尤为重要。

更别说还有五名主任医师,跟随药品一起来到根据地。

这个级别的医生在当今的时期,要么是各大医院的扛把子人物,要么就是国立医学院内的顶级教授。

在「根据地的医科大学」决策解锁前,各级部队所需的西药只能通过地下交通线从敌占区秘密购买。

这不仅需要花费本就捉襟见肘的采购基金,还要面临各式各样的危险。

即使配合上华润集团的秘密通道,八路军的西药供给依旧有不小的缺口。

随着战争进入僵持状态,无论是国统区还是敌占区,都将药品和医疗器材列为禁运品,采购的难度大大增加。

尽管八路军后勤部门冒着生命危险,派人深入敌占区的城市,购买一些必需的麻醉药、磺胺、碘片、碘化钾等药品和听诊器、血压计、手术刀具等医疗器械。

但采购永远只是杯水车薪,巨大的亏缺把当时还是采购署署长的黄河急得满嘴水泡。

当然了,活人不可能被尿憋死。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西药技术无法突破的当下,老祖宗留下的中医自然而然成为了部队各大制药厂的首选。

早在1939年年底时,三大主力和边区制药厂的年产量就达到了1.8吨,只不过这个数字还远远不能满足部队的需求。

好在「根据地的医科大学」决策解锁后,在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