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兰芳> 第六十一章 种田,真的超有成就感的

第六十一章 种田,真的超有成就感的(2 / 3)

大部分土著首领选择了第二种方案,接受兰芳对土地的度量和人口的普查,根据土地数量和人口数量向兰芳政府缴纳比之前少三成的保护费,享受百亿补贴赵多多的补助,其他的一切照旧。

他们觉得这样的待遇已经挺不错了,能多留下三成的保护费供自己享用,日子比之前更好,何必去什么汉城做人家的顺民呢?

给你保护费,你保护我们,不就完了吗?

只能说他们还是想得太简单了,赵学宁只是现在还腾不出手而已。

整体来看,在政治改革的最开始,兰芳政府在吕宋岛的实控领土局限于马尼拉地区周边,和甲米地、八打雁地方的个别地区,范围并不很大。

只能说是初步在吕宋岛站住了脚跟,得到了统治根基,且通过一些吕宋内部地区的军事据点确立了军事统治权,距离真正消化吕宋岛成为本土,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不过这并不妨碍赵学宁对已经掌控的领土进行有效的治理,并且把对这些地方的治理当作治理整个菲律宾的标杆。

比如经过一番调查之后,赵学宁调遣船只回到汉城,去本土的工厂里调集生产出来的农具送到马尼拉来。

因为他发现吕宋岛上的农民们所使用的农具实在是没法儿看,按照兰芳标准,他们使用的农具甚至可以归类到烧火棍级别的。

木制的,石制的,铁制的不多,而且质量很差,拿在手上轻飘飘的,让人不禁怀疑这些铁制农具里到底含有多少铁元素。

这还是马尼拉周边的农业情况,其他的一些部落里,甚至还处在刀耕火种的时代,用石头或者木头制作农具都算是有技术含量的。

因此他们的农业生产效率极低,完全不像话。

赵学宁感觉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于是派人回去调集了大量兰芳工业部出产的精良农具,然后还下令从一些集体农庄里抽调富有农业经验的汉人老农来给这些华人、土著人农民做农业教练。

农具怎么用,农业技术怎么掌握,怎么运用到生产中,这些都需要有人传授。

等第一批农具抵达马尼拉并且分发到周边华人社区的时候,这些华人农民用这些兰芳产农具和自己原本使用的农具做了一下对比,立刻得出原先使用的农具属于依托答辩的级别。

别说在马尼拉,他们就算在清帝国本土很少见到如此优质耐用的农具,清帝国能够提供给他们的农具都是最劣质的铁铸就的,耐用性极差。

而兰芳农具所用的原材料虽然不如铸造兵器使用的钢铁,但是相对于清帝国的那些劣质农具,也是能甩开八条大马路的存在。

有了这些农具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绝对值得高兴的事情,而对于整个兰芳来说,意义也非常大。

兰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