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兰芳> 第五章 这留辫子,多是一件美事啊

第五章 这留辫子,多是一件美事啊(2 / 5)

上,也各有一个口袋。

于是乎一套兰芳制服有足足十个大小不一的口袋,平时可以装一些随身用品,工时装上工作用品,战时就能装上战争用品,比如火药和子弹之类的。

这款制服的颜色主要是土色和绿色糅合在一起的那种颜色,一点也不鲜艳好看,但是兰芳上上下下都很喜欢这款服饰,以至于全体国民都以这款服饰作为国民象征。

且不单单是兰芳国民喜欢这款服饰,就算是非兰芳国民的其他地区的各族人士,也因为这款服装轻便透气结实耐穿而愿意购买穿着,使得这款服饰在香料海域成为响当当的顶流服饰。

除此之外,兰芳的全体国民的发型也都相当统一。

据说兰芳公司时期,赵学宁对公司雇员的要求是男子留一种他称之为“板寸”的发型,而女子则发不过耳。

这一发型当然有当地的因素在里头,比如当地气候炎热,头发太长容易长虱子、罹患各种病症,头发短一些利于清洁。

等公司改组为国家之后,赵学宁放宽了这一要求,对平民不作要求,但是国家官吏和军事人员继续维持这一发型。

到目前为止,虽然赵学宁没有对国民有具体的发型要求,但是大家都默认沿用了公司惯例,男子留板寸,女子发不过耳,不论年龄全都一致。

这一点让柯恩利觉得好奇。

他对清国人的发型这件事情略有了解,知道清国人很在意自己的发型。

他还知道百多年前的明帝国的人和现在的清帝国人的发型是不一样的。

北方的满人南下之后,所有清国人的发型才被强行统一,变成了辫子型。

他也知道东印度群岛地区的华人曾经也保留旧时代的发型,进入新世纪之后,因为来自清帝国地区的移民逐渐增多,保留原先发型的人逐渐变成了少数,并最终被彻底盖了过去。

不过柯恩利不知道的是,他们改变发型的真正缘由是身在国外,人身安全很难得到保障,便希望母国大清能给他们撑腰,于是东印度群岛地区的华人也渐渐采用了清帝国的发型,放弃了原先的发型。

但是事实证明,大清视他们为罪人,并没有保护他们、给他们撑腰的打算,无论他们是什么发型,这一事实让他们感到十分的失望。

于是,在赵学宁的兰芳势力崛起之后,所有投效赵学宁的人,尤其是华人,都顺应赵学宁的要求改变了发型,采用现在的兰芳发型,放弃了辫子。

对于这件事情,柯恩利其实有些看法。

辫子明明很帅,很时尚,很流行,欧洲宫廷的贵族们基本上人人都拖着一根辫子,法国,普鲁士,俄罗斯,很多欧洲国家都是如此,从君主到贵族再到军队里的军官和士兵,没人觉得不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