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八岁瞎眼圣孙,开局爬出大明皇陵> 第64章 咱成孤寡老人了?!

第64章 咱成孤寡老人了?!(2 / 4)

“爷爷,科举是什么?”

朱元璋毫不犹豫的说道 ,

“国本!

天下贤才皆由科举上进,这样大明才稳。”

“孙儿不这么以为。

孙儿以为科举是个解压阀。”

“哦?”

朱元璋闻言,面露沉思,

虽然头一次听到解压阀这词,但是也是瞬间明白了啥意思。

“你是说,科举能让天下不那么紧?”

朱雄英点头,

“爷爷,难道不是吗?

历朝历代因何而亡,便是因为社会完全固化,官员的孩子永远是官员,富商的孩子永远是富商,农民的孩子永远是农民。

官商剥削更重,压得百姓们喘不过气,

自然就反了。

历朝灭亡之际,莫不是从农民起义开始。

而科举的存在,就是给了大明天下各阶层流动的机会。

农民的孩子也有机会当官,

哪怕这个可能性很小,但是确实是开了个口子,给了他们奔头。

科举能让大明稳定,并不只是因为天下英才齐聚中央,更是因为科举让各阶层有了流动起来的可能。”

朱雄英深入浅出,直接就把朱元璋说傻在了原地。

哪怕老朱再天才,也没法想到像朱雄英说得这么透彻。

这一段话,实在是太超越时代了。

科举创建的深意就是让社会流动,

只不过,

就连创制和沿用的皇帝们,都说不清楚。

他们只是感觉到了,这是对天下稳定有益的事情。

而且,

历朝皇帝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以为把全天下的英才弄到中央,那才是治理好了天下。

但是,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朝堂上的朝官什么都不干,

整个天下也能正常运转。

这个理论,早就被汉高祖实践过了。

所以,

科举的强大之处并不在于将人才收拢中央,而是给了高压锅一般的古代社会,一个解压的渠道。

清朝为何科举用不下去了,因为清朝的科举完全就走样了。

清朝统治者把科举当成了排除异族的工具。

把科举的本来功能完全堵死,

不仅不解压,反倒是增压了。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恐惧,

大孙儿这段话还有一层恐怖的意思,

既然触及到了科举的本质,

也就是说,

科举的形式并不重要。

说难听点,科举考不考儒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