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怒海覆清1852> 第二二〇章 鸡笼的天变了

第二二〇章 鸡笼的天变了(2 / 3)

县内开张的店铺照常做生意,不再有收税的小吏上门。

那些华族的官员上门买东西、吃饭从来都是照常付钱,哪怕你要跟他们客气一下都不行。

第三天,华族公开售卖平价盐,只要登记了华族的户籍就可以凭借户籍购买从海上运来的平价盐。

董良在八重山群岛开辟了好几座大盐田,因为采用晒盐工艺,成本较低。

而在满清治下,盐一直都是官府敛财的工具,价格虚高,到了百姓手中更是贵不堪言。

就是这些沿海百姓,吃盐都要花费众多。

董良让行政公署销售平价盐,看似价格低,实际上这个价格盐场都还有的赚。

关键是百姓不需要因为价钱而吃不起盐。

这一政策,让华族在鸡笼统计人口的工作推进得很快。

消息传开之后,十里八乡的百姓自发前来上报身份信息。

甚至还有番民前来,工作组都一一帮他们统计。

董良早就已经交代过了,在东番岛上汉民、番民只要入华族户籍,一律平等对待。

第四天,工作组开始下乡,按照县衙留下的地契清查土地。

这一清查,孙国友才发现,鸡笼这里明明雨水丰沛,为何土地这么少。

原来是那些大族霸者一些荒地不开垦,也允许百姓开垦。

因为他们担心佃农开垦土地之后,就不会来租他们的地去种,那样的话他们跟谁收取租金呢。

这个理由其实非常的荒谬而自私。

曾经在县衙做过小吏的孙国友知道,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有。

那些山林只是被那些大户霸占,很多都没有地契。

普通百姓又不会跑到县衙去查证。

在满清时期,一个自然村落中,能够跟官府打交道的人实际上很少。

那些地方上的士绅充当官府管理乡村的拐棍,在百姓的眼中,他们就是官,就代表了权威。

“老刘,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卖酸粉的,为何不在乡下种地?”

孙国友这几天,天天在这里吃酸粉,已经跟这个老刘头熟络起来。

“孙大人啊,我家原来住在城外的山脚下,原本家里还有五亩水田,加上在我那大儿子在码头扛活,一家人还过的去。”

“可是后来我那大儿在码头上被货物砸断了腿,他那么年轻,我不能让他成为一个瘸腿的废人啊,于是就带他寻郎中救治,老汉家中哪里承受得了那看病抓药的费用啊,只能向村中吴员外借钱,人家要咱将家中田地做抵押。”

“后来我那大儿,腿是保住了,但是成了跛子,干不了重活。这钱也还不上,田就被人家收走了,好在我家祖传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