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唐攻略指南> 第八十四章大唐月刊

第八十四章大唐月刊(2 / 3)

看,李恪确实是赔本赚吆喝,每本月刊印刷的成本价大概能到三十文左右,十文的价格批发出去,意味着每一本亏了二十文。

李恪印了两万本,一半留在长安销售一半销往各地,一次性亏损四十万文,也就是四百贯钱,相当于李恪半天的收入了。

不过对李恪来说这本书是有战略意义的,亏钱也要干,又不是一天亏那么多,一个月一次还能接受。

当然等李恪自己的纸造出来,工艺再改进一下,印书的成本降低到十文以内也不是不可能。

想要卖书,自然是认识字的人越多越好,大唐的识字率多少,李恪是没有算过,有唐吹说可能达到百分十三四十,有清醒党说不回超过百分之五,甚至不到百分之一。

毕竟咱们这边怎么可能超过文明的欧洲人,人家工业革命之后识字率也不到百分之十,你一个封建社会怎么会超过文明的工业社会。

不过就李恪看到的而言,长安市井之中,能读千字文的人占到四分之一,能写会算的占据五分之一要多的。

而到了乡村,能读会写的一个村子顶多三两个,甚至有的村子只有一个还只能认半边字。

这只是长安,不代表大唐的平均水平,逼近就像后世,大城市本科生多如狗的时候你到农村去留下来的人中可能大专生都是稀罕的。

作为大唐都城,天生的吸收着全大唐的精英,内卷之下大家不得不提高自己提高子孙的能力才能生存。

但是偏远的乡村,斗大的字不识一筐也不影响他一日三餐吃穿用度,自然没有那个动力。

初唐刚从混乱走向盛世,乱世人生存都还困难,哪有时间去读书写字,也许几十年之后又是一个景象。

从上个月科举必读书销售情况推测,李恪觉得大唐的男性识字率肯能在百分之八左右,女性的不到百分之一。

整个识字的人不会超过两百万,其中一半只是勉强识字而已。

每次科举参加考试的有几千人,这些人都是一级一级的筛选上来的,以十倍计算,三级之下考童生的人至少有几十万,加上时间的积累因素,有些人只上了蒙学等等推断这个比例应该是合理的。

当然认识字不代表一定会花钱买李恪的月刊,而且是第一次发行,得慢慢卖。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知晓率提高了之后,李恪估计自己的月刊销量能提高到十万份。

出一期亏两千贯,一年亏两万四,还没有李恪承诺给孙思邈免费送药花的多。

第一份月刊中李恪让人对这一次大唐吐谷浑之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且对李世民一生指挥的战斗进行了一次梳理,再横向对比了秦皇汉武,李世民的武功上跟两位都不逞多让。

甚至论亲自指挥还比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