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秦将魂歌> 第四百二十五章 秦半两(三)

第四百二十五章 秦半两(三)(1 / 3)

战国时期,列国并立的局面长存,通商的需求旺盛。战国七雄,各自产生一大批富可敌国的商贾之家。 商业的兴盛,对应的则是铸钱的发达。比起大批量的货物,携带钱币,交易货物的时候更加方便。 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规范铸钱,严禁民间私铸钱币。秦律规定,私自铸钱,当族三族。 重罚之下,秦国境内的私铸行为,几乎绝迹。 山东六国,三晋素有法制的传统,国君的权力重,能禁绝民间的铸钱行为。 东边的齐国,煮盐贩卖于天下,齐国的盐商富于天下。田氏代齐,田和分封诸田坐镇各地,几代人下来,诸田深深的扎根地方。这些宗族世家,私下铸钱,齐王根本管不了。 南方的楚国,封君众多,江南、江东一带,楚王的权力,很难影响到封君的地盘。 我的地盘我做主,楚国的封君,纷纷在自己的封地铸钱。 蒙恬率军攻灭楚国,平定齐地,想法设法打击当地的世家豪族,只是时间稍短,不可能取得太好的效果。实行郡县制后,咸阳派到地方上的郡守、郡尉,不熟悉当地情况,不得不借助地方上的豪族施政。 蒙恬接过改革币制的重任,面对山东六国的混乱局面,一点也不轻松。 “武威侯请看,当今天下,黔首使用的主要四种钱币,都在这里了。” 咸阳西郊,一处占地二百亩的古朴宅院内,蒙恬正在接见北地郡来的商人乌怀。 蒙恬担任上郡郡尉的时候,曾命乌怀暗中收集塞外草原的情报。将近十年过去,乌怀年纪过了四十,身体不如从前,不再亲自带商队出塞。 呆在北地郡乌氏总部的乌怀,接到蒙恬的征召,不敢怠慢,带着家中的各地钱币,迅速赶到咸阳。 “排在最左边,一个头,两只脚,三个孔的为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主要流通于三晋之地。战国初年,魏国国力强大,魏国的刀币得到周边列国黔首认可。直到现在,齐楚旧地,仍然有人在使用布币。” 乌氏所在的北地郡,靠近塞外草原。乌氏从中原进货,贩卖到草原。再从草原购入牛羊等物,卖给中原列国。生意往来,乌氏收到各种各样的钱币,对于基层的货币流通情况,十分熟悉。 蒙恬俯首低看,桌上的布币,颜色青中带黑,呈现出弯曲的三角飞镖式样,怎么也不会跟布有什么联系。 “这种铜钱,为什么会称为布币?” 蒙恬伸出右手,拈起一枚布币,放在眼前,仔细的瞧着。 乌怀带来的钱币,模样崭新,式样规范,分量十足。这样的钱币,落到两千年后,小小的一枚,可是无价之宝。 “布币的叫法,只是一种称呼的习惯流传。”乌氏时代经商,乌怀刚好可以回答蒙恬的疑惑,“传说,上古时期,铜钱尚未产生,先民交换物资,以麻布为交易媒介。久而久之,人们都称呼麻布为币。后来钱币产生,代替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