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秦将魂歌> 第四百二十二章 离去的人(二)

第四百二十二章 离去的人(二)(1 / 3)

阳光渐渐西斜,透过窗户,洒在书房,斑斑驳驳,透着丝丝暖意。 魏缭的这处书房,建在北面的阴影处,门前六株槐树,挡住南面的阳光,可是一处避暑的好地方。 手提青铜罐子,蒙恬为魏缭斟上一碗茶,两人相对而坐。 “国尉的身体状况,我再清楚不过,还没有到老眼昏花的程度,为何这么急急忙忙的辞官?” 当年逐风波,蒙恬月下追回魏缭,给魏缭创造面见嬴政的机会。因着这个缘故,两人虽没有经常走动,说起话来,到不显得生疏。 “蒙将军可记得陶朱公相劝文种的话否?” 魏缭喝了一口茶汤,轻声开口。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享乐。” 蒙恬攻破寿郢,得到楚国王宫中的许多藏书,楚国史官留下的记录里,记载着范蠡的原话。只不过,这样的史料,蒙恬深深的怀疑它的真实性。 范蠡跟文种私下相商,说的话可谓极为犯忌,以范蠡、文种的谨慎,断不会留下任何证据。史官所记,多半基于传言。 “蒙将军觉得今上如何?”魏缭道。 蒙恬想了想,回道:“今上雄才大略,不领兵而知兵,胸有大韬略。诸夏记事以来,未有超越今上的人主。” 魏缭张大了嘴:“没想到,蒙将军对今上的评价这么高。” 华夏的文化,天生带着崇古的传统。儒家开口,必追溯三代,口诵尧舜。法家极力主张,今人胜古人,但话里行间,对于商汤、周武,仍然推崇有加。 蒙恬的一番话,彻底拔高了嬴政的地位。 “今上所做的,当下的人不理解,可放在长远来看,今上的作为,乃是创造一个熔炉,以便融合天下,甚至重新奠定华夏族群的基础。” 蒙恬的视野,跳出了当下,具有一种大历史的史官。放在历史的大长河中,嬴政领导的秦国,东出函谷,兼并山东六国,避免了中国成为欧洲那样的长期分裂局面。 周武王灭商,分封宗室功臣为诸侯。这些宗室功臣,从镐京出发的时候,口里说着周的语言,手上书写周的文字。 到了当地,跟当地人结合,几百年过后,口音变化,文字变得千奇百怪。春秋以后,华夏大地上的诸多国家,逐渐形成各自的语言和文化。 进入战国,天下战国七雄,以各自的国家为核心,逐渐形成各自的族群记忆。 没有秦国的统一,战国并存的局面继续延续下去,等到彻底形成不同的族群。中华大地,想要实现彻底的统一,无疑会变得更加艰难。 岭南越人居住之地,中原花了差不多千年的时间,才将之纳入中原文化的范围。中原的七大战国,经过嬴政书同文、车同轨的熔炼,经过汉代的休养生息,不到百年时间,就彻底完成七国真正的归一。 “可老夫担心的是,今上心里想做的事情太多,而人的生命有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