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秦将魂歌> 第三百零四章 楚军征粮

第三百零四章 楚军征粮(1 / 3)

“将军,刚刚从楚军营地传来消息,楚军开始派人向陈郡的黔首征集军粮。” 荆苏举着手里的一小片竹简,满脸兴奋。 “看来李必的骚扰有了成效。” 蒙恬接过竹简,扫了一眼上面的情报。 话不多,只有寥寥几个阴符,蒙恬一看就明白了上面的内容。 楚军乏粮,项燕决定就近征粮,因粮于敌。 在秦人看来,项燕是因粮于敌,但楚军一方却认为,陈郡原本就属于楚国的地盘。这里的黔首贡献粮食,支援楚军作战,跟楚国国内征伐徭役没有什么区别。 秦国重农,陈郡的土壤肥力不差。接受秦国规范话的农业经验,这里粮食的亩产,比起江东之地来,足足高了近一倍。 “熊启驻在陈郢的时候,征集了一次粮食,黔首家的存粮不多。” 秦国官府征粮,有专门的仓律规定。秦国官员办事的效率很高,今天的粮食早已征集完毕。 “项燕的四十万大军,每日消耗可不是小数目。要想维持楚军每日消耗,单单依靠陈郡,肯定不够,除非······” “除非项燕饮鸩止渴,强行征集黔首家中的余粮。” 荆苏眼睛一亮,对蒙恬的计划,有了更多的明悟。 “不错,只要项燕征粮超过陈郡黔首的承受能力,楚军与陈郡黔首只见,势必会产生裂痕。”蒙恬点头说道,“等陈郡黔首发现,他们朝夕相盼的楚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就会彻底熄灭对楚国的幻想。” 早在领军伐楚之前,蒙恬派到陈郡等地的暗鹰,接受蒙恬的命令,调查收集故楚之地的风俗习惯、民心向背。 真正的情报,远远不是表面上的城池防守,兵力武器数量多少那么简单。一个地方的人民性情,地方习俗,有时候更加关系到能否获得当地人的帮助。 陈郡的黔首,怀念楚国,主要是基于遵循过去生活习惯的心理。适应秦国新制度的不愉快,导致人们盲目的怀念过去的制度,而选择性的遗忘旧制度中的缺陷。 跟秦国比起来,活在楚国的底层黔首,不管再怎么努力,要想出现布衣将相,绝对没有可能。 李斯学业有成之后,选择投奔秦国,除了认识到秦国的潜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在楚国看不到希望。小吏出身的李斯,没有贵族血统,挤得头破血流,也无法进入楚王的核心圈子。 “传令给李必,告诉他,他的任务,不是攻陷城池、歼灭楚军,而是给我毁掉楚军的粮食。”蒙恬提笔写下一道命令,交在荆苏的手中,“要让楚军运到大营的粮食,越少越好。” 荆苏拿着命令,离开蒙恬的指挥所,前去想办法把命令送到李必手中。 望着荆苏离去的背影,蒙恬的嘴角,露出了一抹无奈的苦笑。 后世的词人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说的确实是至理名言。 秦楚大战,陈郡的黔首们,不会遭受后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