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秦将魂歌> 第二百六十九章 纳粟拜爵

第二百六十九章 纳粟拜爵(1 / 3)

士农工商,只是分工不同,其实本无贵贱。 无士,则社会没有活力。 农不耕耘,粮食缺乏。工匠不作,器物不成。商不周转,物资不流通。 人为的过分拔高一个社会群体的地位,就像过分强健身体的某个部位,整个身子却失去了平衡。 秦国重农,以耕战为国策,国内虽有商业,但活力却比不了山东六国。 赵国的卓氏,魏国的白氏,魏国的吕氏,鲁地的端木氏。这些大商人,游走诸侯,冠绝一时。 吕不韦以商业积聚的财富为基础,配合商业上的人脉,妥善谋划,将落魄的嬴异人送上了秦国国君的宝座。 山东六国的商人,凭借出色的财富积累才能,王公贵族等闲不可轻看。 相比起来,秦国的大商人,可就暗淡许多。巴寡妇清、乌氏倮事业的中心,均不在关中之地,而是较为偏远蛮荒的巴蜀、北地。 内心深处,蒙恬并不赞同过分重农抑商的政策。 古人认为,商人不事生产,倒买倒卖,囤积居奇。可来自后世的蒙恬心里却明白,商品的大规模生产,顺利流转,离不开商人的润滑作用。 “天下归一,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结束之后,秦国会比统一之前,更加需要发挥商人的作用。” 蒙恬目光灼灼,无比肯定。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策,施行于秦国一国之地,没有什么困难。民夫运粮上前线,来回也就一个月。 可统一天下后,从南边的楚地到北边的渔阳,东边的琅琊到西边的临洮,疾步而去,至少也要三个月的时间。 这个时候,仍然沿用过往的组织办法,势必会造成极大的成本浪费。 “这只是蒙将军一个人的看法而已。” 白昳命人给铜灯添满桐油,灯火亮堂以来,照在白昳的脸上,显得非常和善。 蒙恬对商人没有歧视,而蒙恬年纪轻轻,便能独领一军,以后在秦国的前途不可限量。只要蒙恬愿意提供帮助,未尝不能改善商人在秦国的地位。 “这可不只是我一个人的看法······” 蒙恬点到为止,没有继续往下说了。 吕不韦组织编写的《吕氏春秋》,提出过四民皆本的主张。只是吕不韦失势后,《吕氏春秋》成为旧政敌的印记,没有人愿意提及。 自古以来,中国权力斗争的失败者,社会总会自觉地清除他留下的印记。君不见,后世倒台的领导人,母校忙不迭的推倒雕像,撤下题字。 “白先生若能出面,替我解决粮食的问题,我倒愿意给白先生铺就一条明路。” 蒙恬话锋一转,回到了军粮上。 “是何明路?” 白昳心头一动,抬起头来,好奇的看向了蒙恬。 “以粮换爵。” ······ 次日黄昏的时候,蒙恬率领三千士卒,押着两万石粮食,缓缓离开了启封的城门。 运粮的车队,绵延五六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