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秦将魂歌> 第二百六十四章 征粮(二)

第二百六十四章 征粮(二)(1 / 3)

“吾儿,父安好,勿念。” 更老汉一手拿着竹简,一手拿着毛笔,心中想写的话无比清楚,手却落不下笔。 他常年打更,游走大梁城内各地,时常默记牌匾上的题字。几十年下来,大字不识的更老汉,竟能初略的阅读《日书》。 识字是一回事,书写又是另一回事了。后世的不少人,学历不可谓不高,却害怕动笔。一手蜿蜒的蝌蚪文,连自己都不好意思。 更老汉没有条件练习,临到亲自书写的时候,才发觉那些读书人态度倨傲,确实有些道理。 这个年代,能识字,还能书写,那可是不多见的人才啊。 “来来来,一个一个排队,心里有什么话,说给营内的文吏听。你们的这些信,将军说过了,会投放到大梁城内。” 秦军士兵维持着营内的秩序,划分为五六个片区,由秦营中的文吏,专门负责给难民营的魏人写信。 “诶,老丈人,一片竹简写不了那么多,捡要紧的说。” 这里的老丈人,可不是岳父,而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老人的称呼。 “这位老丈,你不关心自家的情况,关心隔壁人家的小媳妇是什么意思?” “千万记得在家里备一块大木头,嗯,还是这位老妪有见识。” ······ 文吏手中的刀笔飞快,这些人在学室受过训练,每天无事的时候,在竹简上刻刻划划,秦国小篆,闭着眼睛也能写得圆熟。 偶有几个错字,手中的青铜小刀,轻轻一刮,比修正液还要管用。 蒙恬在几个亲兵陪同下,四处打量,见营中热闹的场面,心里算是放下心来。 刚开始提出让魏人给城内写信的时候,还担心魏人不配合。看来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况下,人对亲人的挂念,总是不会湮灭。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外金。 魏王抛弃这四万老弱,可以节省城内的粮食,不过政治上却输了一着。 借着这个机会,一封封家书,落入大梁城的时候,势必会进一步分裂大梁的人心。 蒙恬不指望大梁城内的黔首,能够愤而起义,只是希望平定魏国之后,大梁人不要铁板一心的仇秦,就谢天谢地了。 “将军,这些家书,写就之后,还得专门找人用魏国文字誊写才行。” 军中的文法吏,跟在蒙恬身后,与兴高采烈的魏人不同,他的心里面直叫苦。 “你的难处,我心里明白。” 蒙恬感到十分无奈,秦国的小篆,一般魏人根本看不懂。 “你组织军中的文吏,这几天辛苦一下,攻下大梁城后,我会为你请功。” “不辛苦,不辛苦,这哪有什么辛苦的。” 蒙恬的承诺,听在文法吏的耳朵里,如沐春风,连忙笑着回道:“这些老丈老妪,思念亲人,人之常情,谁家没有父母子女呢。我头痛的是,秦国文字在魏地不通,什么都得找人翻译,平白增加了工作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