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秦将魂歌> 第二百四十章 坐牢的韩非(三)

第二百四十章 坐牢的韩非(三)(1 / 3)

中国的古人,素有天下观,没有国家观。早在夏朝的时候,各国的人才,就有了自由流动的传统。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互相之间争论得不亦乐乎,但仍有部分共同的文化认同。 夏朝末期,伊尹离夏入商。商朝末年,吕公望投奔西周。这两人在后世,虽然没有尧舜禹那样的圣人地位,但却被奉为辅佐国君的贤臣良相,没有人指责他们背弃故国之举。 到了春秋战国,各国之间的人才流动更加频繁。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少人在本国默默无闻,到了他国后,却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不少士人,不介意入仕他国,但也有人怀着朴素的国家观,将生命奉献给自己的国家。楚怀王时代的屈原,如果他愿意,可以学巫臣投奔他国,但屈原最后却宁愿投汨罗江而死。 韩非曾在楚国兰陵就学,屈原的传说,自然不会陌生,或许,他正是想要学习屈原,为韩国的破灭,而心灰意冷。 “啪”一声,寂静的夜晚里,铜灯里的灯芯炸出了细微的声响,拉回了蒙恬的思绪。 韩非当真不在乎韩王安的性命?还是故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蒙恬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敢问韩子如何看待韩国的灭亡?” 蒙恬觉得这样冷场有些不好,总要找些话来说。 “韩国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不可谓不尽心,可秦国仍然贪图韩国的一郡之地,举兵而灭之,如何让人心服口服。” 韩非深恨自己晚生了百来年,若是遇上韩国历史上的明君韩昭侯,韩国未尝没有图强的可能。秦国商鞅变法后,韩国连战连败,丧师失地,再也没有恢复元气的可能。 “郑国国小民弱,小心的侍奉六卿,还不是照样灭亡在韩氏的手里。” 蒙恬的脸上,露出了嘲讽的笑容。 张良呆在一旁,显得颇有些不自在。回咸阳的路上,蒙恬就多次和他说道韩国灭亡的事,讽刺韩国的贵族,国家灭亡的命运轮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就开始叫屈。 韩氏立国后,立即发兵攻打郑国,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原来就是郑国的都城,证据确凿,张良话到口里,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八百诸侯,又都去了哪里?” 韩非学富五车,蒙恬口里的疑问,韩非心里自然知晓。 自武王分封天下诸侯后,各国之间的兼并就没有停止,只不过从春秋后期开始,天下兼并的趋势变得更加激烈。 楚国受封的时候,爵位为子爵,只有区区五十里地。后来方圆五千里的楚国,皆为兼并而来。 兼并,对他国而言,或许是一种伤害,但对主动兼并的国家而言,却代表着一种进取精神。 进入战国,主动兼并他国,取得重大胜利的国家,成功跻身战国七雄,而失败的国家,则成为了七大战国的盘中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