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历史小说>大秦将魂歌> 第三十一章 信陵君之死

第三十一章 信陵君之死(1 / 3)

蝗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应付蝗虫的办法。 嬴政得孝公托梦,指导灭蝗的办法,朝会后,如风一样,很快传遍了咸阳街头。秦国的官吏,办事效率很高,商君变法的时候,曾有严格要求,当天能处理完的公务就不允许拖延到第二天。夜幕尚未降临的时候,关中的驰道上,满是邮人飞奔的身影,他们腰间的麻袋里,静静的躺着咸阳最新的灭蝗令。 “咦,蝗虫还可以当粮食吃吗?” 秦国的官员接到咸阳的命令后,心有存疑,但守法成了一种本能的习惯,他们按照命令的指示,品尝过飞蝗腾达之后,认知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嗯,蝗虫真的可以当粮食吃!” 自此之后,华夏悠久的美食文化里,以蝗虫为食材的菜系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飞蝗腾达后来更是成功加入了赢氏皇家菜谱。 白天捉蝗虫充饥,晚上点起火堆,扑杀蝗虫。整个秦国,垂垂老矣的耄耋,壮年男人、妇女,还有刚刚会走路的孩童,手里拿着各样家伙,加入了灭蝗大军。风风火火,浩浩荡荡,潜伏在秦国的六国探子,心中惶惶不安,还以为秦国举国动员,将会发动灭国大战。 蒙恬带着新领的三千人马,常驻上林苑,白天训练,晚上燃起篝火,刚开始吸引了不少蝗虫。待关中秦人全体运动起来的时候,蝗虫越来越少,夜里的篝火,没有蝗虫扑火,无趣了不少。蒙恬索性加入一些篝火晚会的元素,这个时代,夜里除了倒头便睡,睡下造人,再没有什么丰富的夜生活。蒙恬的篝火晚会,气氛热烈,其乐融融,欢歌热舞,很快受到了士兵们的欢迎。 后世的汉族人,跟少数民族相比,总觉得没有什么艺术细胞。战国末期的秦国,蒙恬接触了这么多的秦人,却发现关中地区的秦人,秦腔歌舞或多或少都会来一段。谁说华夏人没有艺术细胞?蒙恬心里腹诽,我们的先民,对于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可是用心在追求。 秦国灭蝗如火如荼,取得了重大成果。如果有大秦日报的话,肯定会在暮食后向全体秦人报导,“在大秦国君嬴政、丞相吕不韦的英明领导下,秦国成功战胜蝗灾,让我们紧紧团结在······” 秦人预见到这年很可能会饿肚子,但他们心里却很快乐,满怀希望。 “孝公能为君上托梦,说明君上定是一名贤君!” “孝公让秦国真正富强起来,君上得到孝公承认,不晓得会做出什么样的丰功伟绩?!” 普通秦人哪里会有什么统一天下的理想,像陈涉那样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毕竟是少数。天下人盼望统一,华夏统一是人心所向,后世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秦人只想着打仗立功,天下统一不统一,他们才不会管那么多。六国人也不想成为亡国遗民,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自然会拼死抵抗,哪里会盼着统一。 蝗灾过后,手里三千兵马训练得有模有样,蒙恬内心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